• 欢迎访问,推荐使用最新版火狐浏览器和Chrome浏览器访问本网站

春节文化符号的释读

山东旅游信息 山东自驾游 13年前 (2011-11-01) 185次浏览 0个评论

春节文化符号的释读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陶思炎

  一、文化符号——节日存在的标志

  传统的民俗节日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它们不仅是点画节日气氛的重要元素,更烘托出节日的文化主题,展现出民俗生活的深广背景和多彩丰姿。节日若离开了文化符号,就失去了个性特色,失去了存在的标志,甚至导致传统节日的整体淡化和衰亡。

  每个民俗节日因历史、民族、时令、气候、生产、物产等因素而形成不同的文化符号群,这些节日文化符号群随社会生活的变迁而传承和演进。它们虽有形态与功用的变化,只要节日没有蜕变为假日或被冷落废弃,只要本土色彩没有被外来异质文化所改造,我们总能找到其文化符号的踪迹。

  中国的民俗节日是中华文化的有机部分,其节日文化符号不仅是节日存在的标志,也是研究中华文化的重要方面。由于一些节日文化符号的意义是以象征的方式表达的,错误地释读也客观加深了对传统节日的曲解,并造成对文化符号和传统节日的漠然。民俗节日的符号不仅属于节日本身,也属于节日所依存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民俗节日,在长期的传承中形成了色调鲜明、寓意吉祥、功用广泛、形式多样的系列性文化符号群。诸如:爆竹、屠苏酒、年夜饭、饺子、元宵、年糕、欢喜团、福盘、灶神、财神、门神、门钱、春联、窗花、年画、纸马、灯笼、花灯、面灯、压岁钱、摇钱树、柏枝、芝麻秸、拜年、唱春、闹元宵等等。它们包括食品、饰品、供品、玩物、活动等,在视觉、听觉、味觉等方面成为春节的传感器和符号群。正是这些文化符号的传承,延续着我们的传统节日,并成为春节依然存在的标志。

  二、春节文化符号的误读

  春节文化符号的误读是传统年味改变的重要因素,其成因比较复杂,就当今春节文化符号被曲解的情状看,主要有潮流性错误、知识的淡忘、时代的变迁、文艺作品的误导和对外来文化的无知等几种类型。

  (一)潮流性错误

  所谓“潮流性错误”,指因媒体的引领、时尚的模仿、从众的心理及其他不自觉的“被接受”,而悄然改变了春节符号的应用和其意义的释读,形成了一种多地并发的潮流性现象。例如,近20年来,春节倒贴“福”字的做法已到处流传,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由于电视台在有关节目中常用倒贴的“福”字作装饰,一些印售和印赠的“福”字又故意印成倒的,迫使用户倒贴,致使“福倒,福到”的说法和倒贴的做法成为了显见的潮流。春节迎春的“春”字没见有倒贴的,想发财的“黄金万两”斗方也没见倒贴的,老人过寿时的“寿”字更未闻倒贴。可见,这些吉祥字词的倒贴是不合适的。不过,贴“福”字自清代兴盛以后,倒贴的做法在民俗中确实是有过,但它作为一种巫术手段,只用于某些非正常的情境和某些特殊的地方,并非古人的普遍做法。旧时,“福”字倒贴一般出于以下三种情况:其一,穷愁潦倒的人家、灾祸连连的人家为了脱贫和转运,采用倒贴“福”字这种巫术手段以强扭命运;而富裕、小康之家,平静、和顺之家贴“福”字则一概堂堂正正。这正是为什么在故宫、府邸和大户人家的宅院,不论是砖雕的、木雕的或书写的“福”字,总见不着倒放的。其二,为了讨口彩,用游戏的方式所表达的祈愿。除夕贴“福”字时,大人有意将“福”字倒贴,然后会问自家的小孩:“我家的福字怎么样?”孩子说:“我家福倒(到)了”,就算讨得了口彩,于是全家为之高兴,大人从衣袋里掏出糖果塞给孩子,孩子一走,就把“福”字正过来,只是短暂地做了一个游戏,旨在从孩子口中讨得口彩和吉利。其三,写有“福”字的红纸有大有小,斗方大字贴于门上、墙上等处,一律正贴,而小若巴掌的小“福”字用来贴于器用上,确有几处倒贴的:马桶、尿壶、痰盂、垃圾桶、污水盆等。污秽倒出时,则“福”字就正过来,以讨得“秽出去,福进来”的吉利。这三种情况被当代人混淆,只知道跟着潮流去倒贴“福”字,以浅近的“福倒,福到”的谐音理解,取代了这一春节文化符号的丰富内涵。

  (二)知识的淡忘

  由于年岁的久远和时代的隔膜,一些春节文化符号的意义已被人们淡忘,或变得扑朔迷离,让人莫衷一是。拿年夜饭上的“屠苏酒”说,它由大黄、蜀椒、桔梗、桂心、防风、白术、虎杖、乌头等八味中药配成,其义为“屠绝鬼气”,“苏省人魂”。作为年酒,其饮用的次序已为当今很多人所漠然。举例说,在三世同堂之家,年酒的饮法不外四种:第一,由老爷爷先饮,因我国是敬老致孝的国度,老人优先已成传统;第二,由儿子辈先饮,因他们是家庭的中坚,他们挣钱养家,劳苦了一年,先饮是慰劳,也是褒奖;第三,由孙子辈先饮,因孙子小,是全家的宝贝和希望;第四,三代人不分先后,共同举杯,一道辞旧迎新。对我国的春节文化来说,究竟上述哪一种更符合我们的年俗传统呢?其中,第三种由小孙子先饮是古人的除夕风俗,而最要不得的是第一种,即先敬老人。古人有“小者得岁,先饮贺之;老者失岁,后饮殿之”之说,对老人来讲,过一年少一年,年酒是苦酒,他要守住自己的岁月,故不可抢先饮之。然而,年酒这一春节文化符号所包容的意义,时下已被国人所淡忘,我们虽不强调像过去那样去过年,但认为,对我们节日文化符号的历史和内涵不可置之不理或一窍不通。

  (三)时代的变迁

  由于时代与社会的变迁,一些春节文化符号伴随着新年风俗的演化而嬗变。例如,以钱棒打灰堆祈如愿的信仰活动,已转化为打莲湘的民俗舞蹈;以桃符挂门旁的辟阴镇物,转化为纳吉迎祥的大红春联;以石灰画弓矢、仓廪的地画在农村也已基本不见;登门拜年的传统方式渐渐被电话拜年、手机短信拜年、网上拜年等形式所取代;贴挂鸡符以辟阴气、迎元旦的风俗,已大多消隐;象征性的压祟钱变成了给现钞的“压岁钱”等等。其中,“压祟钱”是以古铜钱来作为除阴退祟的符号,昔时家长给孩子们的铜钱是用来捆扎在小孩的床腿上的,天明后铜钱由家长取回。因方孔古钱呈天圆地方、阴阳抱合之象,故人们联想到它具有类似太极八卦的功用。压岁钱本非零花钱,而给现钞红包之后,压岁钱就不再具有文化符号的深刻意义,而仅仅作为孩子们的零花钱。一些春节文化符号在演变中淡化,需要我们通过寻源探秘,去伪存真,在追寻符号意义的同时,感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文艺作品的误导

  影视、戏剧、歌曲等文艺作品的广泛传播,也会把对节日文化符号的误读传导给大众,从而使其加深对节日传统的漠然。例如,台湾歌曲《卖汤圆》曾在海峡两岸广泛流传,它发出了“吃了汤圆好团圆”的信息,渲染了汤圆象征“团圆”的元夕符号意义。汤圆作为元宵节的文化符号是没有疑义的,问题是,它原初的文化取义是否就是追求“团圆”?我们知道,春节中的圆形食品不少,例如大肉圆、鱼圆、豆腐圆、欢喜团、柑橘、核桃,等等,为什么它们就与“团圆”的主题无关呢?这里存在着对元宵节文化及其符号的曲解。汤圆,古称“圆子”,作为元宵节的文化符号,它本是星辰的象征。元宵节作为古代祭星的日子,它的文化符号都与星辰相关,不论是圆子,还是灯火,都是对星辰的模拟。人们吃汤圆、点灯笼、观花灯,出于对星辰的亲近,以寄托星人合一、天下太平、风调雨顺、神人同乐的情感。关于圆子与星辰的联系,南宋文人周必大有“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所谓“珠”就是圆子,“星”、“珠”相提并论,透露出它们的象征与对应的关系。可见,说吃汤圆是为了团圆,游离出它作为星辰符号的文化意义,使其内涵变得浅近起来。文艺作品对年俗符号的这种曲解与误导,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中也时有所见。

  (五)对外来文化的无知

  由于对某些外来文化的无知,现在有些人盲目地接受外国的节日文化,进而造成对本民族年俗符号和文化传统的淡忘和漠然。拿除夕到寺庙听钟声的现象说,不仅有人在罗马历12月31日夜去佛寺听钟声,甚至还有人在夏历除夕也到寺庙去。这一来自日本的宗教民俗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传人我国,最初由苏州寒山寺为接待日本游客而搞,其后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大。国内的参与者大多并不知道“除夕撞钟”是日本的宗教民俗,他们在接受“听钟声,驱烦恼”信仰的同时,忘却了我国除夕民俗文化的主题为“辟阴”。除夕民俗作为春节文化的重要部分,具有纷繁的事象:贴春联、贴门神、挂门钱、封井、放闭门炮仗、贴封门钱、树桃木撑门杠、烧籸盆、吃年夜饭、饮屠苏酒、点守岁烛、照虚耗、供鱼盘、发压岁钱等,都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辟阴。由于在民间有佛教做往生,道教做延生的惯例,因此佛寺被认为与阴气相联。古代风水书在选址上有不宜在佛寺、祠社近侧的提醒,而除夜又被认为是一年中阳气最衰、阴气最重的一夕,所以古人是不会在此阴气最重之夜,特地赶到阴气较重的寺庙去的。除夕到寺庙听钟声乃出于对外来文化的无知,以及对本土除夕“辟阴”主题的漠然。

  三、春节文化符号的解析

  春节文化的保护要从春节文化符号的保护开始,而文化符号的保护又必须建筑在对文化符号的释读和理解之上。作为民族文化传统的我国春节文化符号,具有复杂的成因和丰厚的内涵,除了在实践的层面加以传承和保护,我们也应对其文化符号的意义有深入的了解。

  除夕的饺子有何象征意义?年夜饭上的整鱼为何不能当晚戳破食用?门头的挂笺为何叫“喜钱”或“挂钱”?门神、春联与“度朔”、辟阴的联系何在?春节年画中的《老鼠嫁女》图难道是为了消灭老鼠吗?……显然,这些问题的回答要从其中的新年符号的释读开始。饺子、大鱼、挂钱、门神、春联、《老鼠嫁女》图等,作为文化符号潜藏着春节传统的秘密。我们且选择除夕的饺子和年夜饭上的整鱼、以及贴挂居室的《老鼠嫁女》年画为例,以对其符号的寓意加以释读。

[1][2].css_page_content_list{line-height:30px;color:#333;width:100%;text-align:center}.css_page_content_list a,.css_page_content_list a:link,.css_page_content_list a:visited{color:#a4005b;font-weight:normal}.css_page_content_list a:hover,.css_page_content_list a:active{font-weight:normal}


山东自驾游网 ,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春节文化符号的释读
喜欢 (0)
[微信打赏]
分享 (0)
关于作者:
山东自驾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