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推荐使用最新版火狐浏览器和Chrome浏览器访问本网站

济南章丘相公桑园村的来历你知道吗?快来看看

山东攻略 追风户外 2年前 (2022-03-02) 2537次浏览 0个评论

桑园村,乍一听闻此村,很多人会以为这里一定是桑树浓荫匝地,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比较封闭的世外桃源,而现实中的桑园村却是一个交通便利、配套设施齐全、人民生活富足、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样板村。巴漏河在村边静静的流淌,两岸垂柳依依,绿树成荫,与北面的红色公寓楼相映成趣。那桑园村到底因何而得名呢?

据村里的老人讲,明朝初年,天下初定 多年战乱致使山东境内人烟稀少,土地荒芜,于是朱元璋下令从山西迁部分居民移居山东。当时山西洪洞县老鸹村住着翟五、刘海两姑表兄弟,因天灾人祸,家人全无,两人相依为命。一日二人在田间劳作,忽见军爷传令:“限两日内离开山西,移居山东淄博。”二人无奈,只得回家收拾行囊,挥泪告别故土。

时值五月,天气炎热,翟五、刘海尾随东迁的百姓,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连行多日,终于到达山东境内。又行走数日,才到达章丘境地。但这时干粮已经吃完,体力不支,二人渐渐掉了队,就在他们饥渴难耐,举步维艰之时,突然看到一条清澈的溪流,水中鱼儿嬉戏,又看到了满树桑葚。他们欣喜若狂,吃饱喝足,倒地而睡,朦胧间梦见一鹤发童颜的老者笑着对他们说:“此乃风水宝地,你二人可在此久居!”说完飘然而去。醒来之后,两人觉得既有仙人指点,这地方肯定不错,就决定住下,后来各娶一美貌女子为妻,繁衍子嗣,渐成村落。

有一天,一位官爷前来询问此为何村,翟五笑曰:“来此定居皆因桑树,何不以桑园命名,就叫桑园村吧!”官爷听后,便把桑园二字记录下来。

600多年前的一次迁徙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同时也成就了桑园村。假如没有那次的迁徙,想必翟五、刘海二人依然生活在与山东一山之隔的山西,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重复着自己简单的生活。但是,生活没有假如,因了迁徙的缘故,让世世代代更多的人记住了那个遥远的小山村——老鸹村,与那些湮灭于历史长河中的村子相比,她是幸运的,这不得不说是桑园村的功劳,也可以说二者相互成就。虽然,传说中的桑树虽然早已远去,但现实生活中的桑树却挺拔的屹立于桑园村村委大院内,每到收获季节,满树的桑葚煞是惹人喜爱,她仿佛在默默讲述着桑园村的历史和辉煌。

无独有偶,在桑园村还有一棵具有传奇色彩的古槐树,古槐为何人何时所种已经无从考证,但村里人世世代代相传,都称其为宋槐。传说每年的二月二十九,是这颗大槐树的生日,这天,村里人以及周边村的村民都会前来烧香祈福,如今已经成为当地的习俗。古槐能得此殊荣,一来因其时代久远,二来是因为“一门双进士,均出古槐下”的美谈。在笔者看来,后面一个原因更为可能,因山东是礼仪之邦,尊师重教由来已久。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传奇古槐生长于桑园中街72号的门前,古老的树冠像一把擎开在巨伞,遮天蔽日。在古槐的庇佑下,72号院子先后出过父子两进士,先是翟中策于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中了进士,后来是他的第五个儿子翟登峨在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又中了进士,一时成为美谈。时至今日,古槐下的翟中策故居大门依然保存完好,石砌的门楼,木制的门扇,古朴典雅,特别是自门楣垂下的雕花木构件,尤其精致。门楣正中原本有一长2米,高0.8米的大匾额,上书“进士第”三个镏金大字,现在保存在翟氏后人家中,不轻易示人。

古槐因其年代久远而出名,故居因人才而出名,二者相互成全。而既有千年古槐,又有进士故居的桑园村足以因此留住自己的魂,创造更大的辉煌和传奇。而现实生活中的桑园村也确确实实成就了自己的传奇。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解决温饱问题的桑园村人热切渴望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于是在1967年,桑园村创办了“五七”工厂,发展村集体经济。数十年砥砺奋进,到1997年,桑园村已经拥有模具、锻造、建材、金属颜料、塑料制品、面粉加工、农机站、综合商店等八处村办企业,固定资产2800万元,年总产值8000万元,利税600多万元,人均所得达到3000元,村民的生活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桑园村的发展也毫不例外。1999年,集体经济遭遇机制性矛盾,何去何从,成为一大难题,稍有不慎就会功亏一篑。这时,村两委当机立断,加快改革,加强内部管理,租赁承包经营,实施股份制改造……改革大幕迅速拉开,发展势不可挡,企业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近年来,桑园村更是大力扶持企业发展,服务不断升级,真正为企业搞好服务。为此,建立了总规划面积0.26平方公里的桑园工业园,形成了办公区、重工业区、轻工业区、生物工程区等八个功能区,为企业发展搭建了平台。目前桑园村工业园内共有企业40家,主要有金属颜料、吊钩总成、塑胶板材、锻造机械、数控设备、模具、注塑加工等产品,年税收4000多万元,成为章丘区名副其实的“纳税第一村”。

经济发展了,村民的钱袋子随之鼓起来了,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了,加强化文化建设,倡导乡风文明,摆上了日程。于是,桑园村大力实施文化民生设施建设。建起了高标准的教学楼、幼儿园、老年公寓、桑园宾馆、沿河公园、创业服务中心、文化大院、桑园广场等公共设施,规划了村庄发展蓝图。建设了文体活动中心、书报阅览室,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修建村内道路、广场影视墙、小学塑胶跑道、天然气管道等工程,在东广场安装了LED大屏幕,进一步完善了居民的生活、娱乐等设施,逐步形成了健康、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

富起来在,更美起来的桑园村对村边的巴漏河进行防渗处理,蓄水为村庄注入灵气,成为桑园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同时打造了精品线路,对墙面进行了绘画提升,对滨河小区进行了路面硬化、绿化、铺设沥青及围墙建设,提升了滨河小区的档次水平,让村民有了更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在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桑园村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提出了“塑造文明桑园、争做文明村民”口号,制订了一系列有利于文明创建的《村规民约》,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建起了高标准的文明街,设立了读报栏、公民道德教育宣传栏以及《文明公约》、《文明守则》、《环境管理卫生公约》。每年村里都评选“十佳优秀党员”、“十佳孝子孝女模范户”和“十佳文明家庭标兵户”等。

百善孝为先,传承中华美德、弘扬孝德文化,在桑园村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村民除享受国家的各项政策补助外,村里每年都为老年人发放养老金,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分别为1000元、1200元、1500元、2000元,共计发放100余万元。为65岁以上老人送去生日礼物,重阳节为老人送保暖内衣、羽绒服、保健鞋;还为60岁—80岁的老人买了双份银龄保险;为全体村民买了家庭财产保险,并对在本村入园的每名学龄儿童补助600元;新农合的费用也由村里全部垫付。村里完成70多户别墅楼和16栋多层公寓楼的建设,全村85%以上群众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小康屋和村民公寓。一个美丽和合的新桑园展现在世人面前。

而这一切成绩的取得无不得益于村两委班子的带头引领。2003年,桑园村建立了相公庄第一个村级党委,下设5个支部,有128名党员。多年来,村两委坚持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扎实推行“五步议事法”,落实完善“四会管村、五章理事、三网惠民”治村模式,全面推进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凝聚力和战斗力。

特别是近年来,桑园村在村党委书记刘恩峰的带领下,带动乡村产业振兴,走出一条砥砺奋进的乡村振兴之路。如今的桑园村实现年税收4000多万元,村集体收入300余万元,人均收入2.8万元,是章丘区“纳税第一村”,并先后获得“全国绿色小康村”、“山东省文明村”、“山东省计划生育带头村”、“山东省卫生村”、“村镇建设明星村”、“经济建设先进村”等多项荣誉称号。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为了更好的服务群众,桑园村在村委一楼设立了高标准的党群服务中心。自建成后,居民的“获得感”更强了,点赞声更多了。

走进桑园村党群服务中心,便民、利民、惠民六个醒目的字眼映入眼帘,彰显了为民服务的宗旨,整个中心包括为民服务大厅、党建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党员综合服务区,成为党和群众紧密联系的纽带,成为为居民服务的一站式平台。

最引人注目的党建馆,以“古槐树下传忠厚,党建引领产业兴”为主题,共分为村史展区、党建展区、产业振兴、党风廉政四个展区。

村史展区展示了桑园村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底蕴。而党建展区在党建工作展示墙上展示了桑园村党委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党建领路、党员领跑、产业领先、幸福领入”的党建“四带领”模式,在党建沃土的滋养下,桑园村组织兴、产业旺,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绩,同时以反哺之资回馈百姓,最终种出一棵“幸福树”,让百姓享受幸福之果。移步产业振兴展区,四大龙头企业风采熠熠。

桑园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展示了桑园村在乡村振兴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上的努力和取得的丰硕成果,一个有质感、有温度的村庄正在走向新的辉煌......


山东自驾游网 ,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济南章丘相公桑园村的来历你知道吗?快来看看
喜欢 (0)
[微信打赏]
分享 (0)
追风户外
关于作者:
给我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