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推荐使用最新版火狐浏览器和Chrome浏览器访问本网站

“胶东之花”——高密茂腔

山东旅游信息 山东自驾游 15年前 (2009-05-26) 355次浏览 0个评论

  茂腔是山东半岛久负盛名的民间地方戏曲剧种,属山东地方戏四大系统中的肘鼓子系,其曲调质朴自然,委婉柔怨,唱腔通俗易懂,娓娓动听,生活气息浓郁,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茂腔最初形成于民间哼唱的小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腔。唱腔以慢板为主,花腔甚多,旦角下句尾音向上翻高八度,形成独特的音乐听觉冲击,这种唱腔的设计和变化具有一定的学术探讨性,特别是已积累了一百余部传统保留剧目和十几部新编现代戏,与其它地方剧种有很深的血缘关系,具有较强的艺术和学术价值。主要流传于高密、诸城、胶州、胶南、日照、临沂一带。其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柔怨,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郁,深得山东半岛人民的喜爱。

  高密作为茂腔的发源地和主要流传地区,高密茂腔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点:一是业余剧团多、演员多;二是语言富有地方特色,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生活气息浓厚;三是创新发展了茂腔音乐,吸收了其它剧种板式和旋律,使每台戏都有开幕、场次幕间主题音乐;四是创新发展了表演形式,最早吸收了其他剧种之长,将武戏揉进了茂腔中;五是演员行当俱全,演出剧目多,演出水平高。许多演员成为周边县市茂腔剧团的创始人或主演。2006年5月,该项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6年12月,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高密茂腔是特有的地方戏曲剧种,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被誉为“胶东之花”,其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幽怨,通俗易懂,深受山东半岛人民的喜爱,是我国传统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二百多年过去了,茂腔凭借着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在其传承中不断得到发展。

  为切实保护好茂腔这一传统戏曲艺术,使其在传承中不断得到发展,近年来,高密市委、市政府不断探索发展新路子、新途径。2008年11月,高密茂腔少年班在潍坊幼教特教师范学校正式开班,茂腔少年班的开办将为茂腔事业的发展培育后备人才,解决茂腔剧团人员结构老化,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将强有力地推进茂腔的传承,为地方戏曲事业的发展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民间小调哼唱二百年

  茂腔最初为民间哼唱的小调,称为“周姑调”,又称“肘子鼓”,据说是因民间艺人肘悬小鼓拍击节奏演唱而得名。清康熙年间,茂腔作为一种演唱形式出现于高密一带,流传过程中吸收本地花鼓秧歌等唱腔和形式形成“本肘鼓”,意指本来的肘鼓子调,也可理解为本地流行的肘鼓子调。200多年的发展史中,曾叫过不少名字,有“肘鼓子”、“周姑子”、“轴棍子”、“正歌子”等,发展到后期被称为“本肘鼓”、“冒肘鼓”、“茂肘鼓”等。最初,在城乡活动只有一个人挨门演唱,艺人们称这种形式为“唱门子”,后发展到“撂地”演出,艺人们在集市广场或街旁道边设点演出,吸引众人前来围观。到20世纪初,在演唱形式上有了突破性发展,出现了戏班,从单纯的演唱向代言体的戏剧过渡,演出场地上有剧中人物出现,从一个演员扮演几个角色发展到一个演员扮演一个角色,并且有了简单的化装,这是茂腔发展为地方戏的雏形。

  传承发扬再创辉煌

  茂腔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与人民生活密不可分。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腔。它的唱腔以慢板为主,花腔甚多,旦角下句尾音向上翻高八度,形成独特的音乐听觉冲击,它的旋律及音韵调值,极符合当地方言习惯,演唱时用满口嗓,句句送到观众耳朵里。演员还可随心所欲自由发挥,乐队又可即兴伴奏,易听易懂、易学易唱,男女老少都能唱上几句,这种唱腔的设计和变化具有一定的学术探讨性,特别是它已积累了一百余部传统保留剧目和十几部新编现代戏,与其它地方剧种有很深的血缘关系。虽然目前茂腔在乡村还有雄厚的群众基础,但发展和传承的问题同样严峻。潍坊已仅存高密一家茂腔剧团,因而,对茂腔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应加以保护,使其更好地传承创新、发展下去。(潍坊新闻网 冯砚农)


山东自驾游网 ,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胶东之花”——高密茂腔
喜欢 (0)
[微信打赏]
分享 (0)
关于作者:
山东自驾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