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推荐使用最新版火狐浏览器和Chrome浏览器访问本网站

青岛服饰民俗

山东旅游信息 山东自驾游 14年前 (2010-10-14) 246次浏览 0个评论

  服饰民俗是指人们在服装、鞋帽、佩戴、装饰方面的风俗习惯。服饰和饮食一样,是每个人都离不开的。

  时代、气候以至人的地位、职业、性别、年龄都对服饰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服饰民俗也有着十分广泛的内容。人们为了适应季节变化,制作出了单衣、夹衣、棉衣、皮衣等各类服装;为了装饰和美化生活,按照不同性别、年龄,创造了各个时期不同的发型、首饰和佩戴方式;为了区别不同的职业分工,又出现了样式各异的职业服装,使人们可以明显地看出穿着者的身份和职业。

  生活水平的高低对服饰民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旧时,青岛地区农民大都一年只有两套服装(一套单衣和一套棉衣),还要“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并不是为了节俭,而是贫穷所致。穿衣只是为了遮蔽身体、抵御风寒,根本谈不上装饰和审美功能。50年代以后农民开始穿针织或细布内衣,服装布料不断更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类款式的服装争奇斗艳,人们的服饰再不是单纯为了蔽体御寒,而更多的则是为了美化生活而从款式、用料、色彩等多方面进行选择和穿戴。

  帽子 辛亥革命前,男子多戴瓜皮帽,俗称“半帽”或“瓜皮子”,因其形状象半个西瓜而得名。瓜皮帽是用上尖下宽的多块绸布做成,用琉璃蛋或绒布结为顶饰(叫“帽葫芦”)。红色顶饰为青年人所戴;中老年戴的顶饰为蓝色;家中遇有丧事,则顶饰用白布包住。

  毡帽,又称“毡帽头”,农民和商贩多在天冷时戴用。帽分左、右、后3块,翻上去是一圆形帽头,折下来可盖住面颊和后颈,多为褐色。

  “老头乐”是老年人冬季爱戴的一种帽子,也叫“撸头帽”或“满头撸”。帽子为圆筒形,卷上去是一软胎绒线帽;撸下来,则脸和后颈全可遮掩,仅露出双眼,由于寒效果甚佳,青年人也多戴用。

  为防严寒,男子出门多戴“耳捂”。耳捂是用蓝黑绸布作面料,里絮棉花,边缘缝上兔毛,中系一绳,挂两耳上。也有人叫其为“耳套”。

  20年代起,礼帽在民间流行,多与长衫配合穿用。

  苇笠为农民和市贩劳动者夏季戴用,呈六角形,由苇篾或高梁千篾编制而成,布带系颏下,用以遮阳和避雨。城镇男人夏季则多戴草辫编的形同礼帽的草帽或圆顶草帽。

  中青年妇女多不戴帽,有的老年妇女戴一种叫头箍的“箍帽”,是用两片约6厘米宽的绒布做好后,用两根小带箍在头上。另一种是用黑色平绒做成的软帽,帽前饰以绿色琉璃“帽珠”,叫“老婆帽子”。

  “虎头帽”是7岁以下小孩戴的风帽,前短后长,帽顶的两旁缝一撮白色兔毛,正中绣一“王”字。崂山民间认为,山中野兽很多,易伤孩子,虎为兽中王,戴虎帽可消灾避难。

  建国后,“干部帽”流行,“鸭舌帽”却受人冷落,原因是在戏剧电影以至民间秧歌中,扮演特务者都戴这种帽子,所以人们都叫它“特务帽”。

  军帽在“文革”初期特别受人喜爱,一些青年人以戴上一顶绿色军帽而感荣耀。

  进入80年代,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帽子除实用功能外,其装饰美化生活的功能日显突出,不同样式、不同色调的单帽、棉帽、草帽等,争奇斗艳,使服饰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发型 辛亥革命后,男子剪去长辫子,乡间人多剃光头,俗称“和尚头”。城镇人多蓄发,发式有平头、分头两种,分头又有正分、偏分、背头等样式。

  女子发型是幼年扎“髻”,即在头部绾双髻。长大未婚时梳一长辫,辫稍扎头绳,垂背后。结婚后绾一圆髻,套发网,盘脑后,称“绾纂”。年老头发稀疏,纂小,称“鬏鬏”。

  男童发型,有的在前额留片发,其余头发全部推光,叫“瓦瓦檐檐”。

  40年代,中青年妇女多剪短发,俗称“披毛”。一种额前头发隆起的叫做“飞机头”的发型曾在即墨、崂山一带已婚妇女中盛行一时。

  解放初期,兴梳双辫,有人认为辫子越长越美,最长者几可垂地。

  70年代,留短发者增多,有的在头两侧各梳一短辫,叫“扎两把刷子”。在脑后将头发拢起,群众戏称“鸦鹊尾巴”。

  80年代,流行烫发,初传到农村时,农妇们曾谑称为“鸦鹊窝”,如今烫发者很普遍,发式越来越多样化了。

  上衣、下衣 清代,豪门富家男子穿长袍马褂。马褂是一个半身小罩褂,马蹄袖,穿时袖口白野子翻出。女子穿右襟上衣,下系长裙或肥裤。一般人家,男女都穿粗布短衣,俗称“更衣”,上衣分单衫(亦叫“小褂”)、夹袄、棉袄3类。男上衣为对襟,下端左右两边有两个长方兜,一排布制扣子,称“子母扣”。女上衣都逞大襟,大襟从左到右可把全胸裹住。老年人还喜欢用约10厘米宽的布带扎腿,布带称“腿带”,多为黑色。

  20年代后,马褂渐被淘汰,但长袍、长衫(亦称“大褂”)仍很流行,是知识分子、商人、乡绅们的常用服装。戴礼帽、穿长衫是会亲放友和礼节交往中的最好穿戴。直到50年代长衫才逐渐淘汰,如今,说唱艺人在舞台上也很少穿用了。

  旗袍也从20年代起广为流行。40年代,一种仁丹士林布的蓝色旗袍很受青年学生青睐。

  50年代,男子穿中山服和学生服的居多。冬季穿棉大衣或呢子大衣(乡间人习惯称呢子大衣为“大氅”),夏季兴穿制服短裤。女子多穿列宁服和连衣裙,但流行时间不长,冬季穿一种帽子和上衣连在一起的短大衣,有棉、皮两种,分别叫“棉猴”和“皮猴”。农民仍多着便衣裤褂,布料有所改善,土布渐汰淘汰,灯芯绒布普遍。春秋衫针织品穿着也很广泛。

  60年代到70年代,化纤、化棉混纺布畅,补丁衣服基本绝迹。80年代,男女穿西服的增多,各类衣服颜色也由灰、黄、蓝变为五颜六色。

  90年代,服装样式更趋多样化,人们追求款式、追求新潮。西服、夹克服、太空服、T恤衫、猎装、裘皮服装等绚多彩。老年人服装也重视款式,追求鲜艳色调。

  除常用服装外,民间尚有一些服饰为不同年龄的人专用。

  “紧身”,一种红色内衣,布扣密密麻麻,穿时紧贴上身,为青年女子婚前必备,婚后也要穿一段时间。

  “肚兜”,也是青年妇女的一种内衣,正方形,上部成浅半圆,下角圆形,设布带系腰围间,兜面多绣石榴、寿桃等吉祥图案。儿童也在夏季穿戴。

  “*裤”,也叫“套裤”,是老年人穿的一种开裆棉裤。臀部及大腿后上部裸露,穿时套在单裤外。

  “百家衣”,亦称“百纳衣”,由百十户人家讨来的各色花布做成,为儿童穿用,旧俗认为穿“百家衣”的孩童好养活。

  鞋、袜 布鞋在青岛民间已流行100余年,因穿着舒适轻便,至今仍受到人们特别是老年人的喜爱。布鞋一般为圆头、圆口、布帮、布底,做时要经过搓麻绳、纳鞋底、做鞋帮、绱鞋等多道工序。旧时,新媳妇过门前要给婆家每一个人做一双新鞋,婆家以针线活的好坏,评说媳妇的巧拙。如今,机制商品鞋到处都有,已很少有人自己做鞋穿了。

  30年代到40年代,绣花鞋在农妇中曾广为流行。绣花鞋亦布底、布帮、圆口,只是在鞋头、鞋帮处用丝线绣上梅花、兰花、荷花、菊花等花样,新婚妇女必穿。

  过去还有几种民间自制的、实用而不美观的靴鞋受到农民的欢迎。

  猪皮靴(俗名“猪皮绑”),是用整块猪皮缝制的,内装牛、羊毛,既御寒,又防滑。据传此靴源于战国时期,齐国军师孙膑为保护被削去髌骨的伤腿,用兽皮制成有史以来第一双过膝皮靴,供作战时穿用,齐人尽效仿,流传下来。

  熬皮绑,是用轮胎外带作鞋底、帘子布作鞋面制成的。因结实耐穿、价格低廉,崂山、即墨等山区农民多穿用。

  夫子履,是在鞋前用较硬皮革做成单条或双条凸筋,分别叫“单梁夫子履”和“双梁夫子履”。因其形如抓勾,所以又叫“抓勾鞋”。鞋的前头坚硬结实,踢到硬物时可保护脚趾,平度一带山民穿用者较多。

  另有虎头鞋,为孩童穿用,与虎头帽相同,意在消灾。

  如今,农民平时劳动多穿胶鞋,节日和会亲访友时穿皮鞋。在城镇,皮鞋、皮靴、旅游鞋都很流行,款式繁多。

  袜子,从前农民穿布袜,多用手摇纺车织的“小土布”做成,耐穿,但粗糙厚重。后来,机制线袜传入,因穿着舒适,很快流行开来。线袜不结实,易破,破时用碎布补缀。如今,人们普遍穿尼龙袜,但精制线袜也很时兴。

  首饰、佩戴 旧时,妇女的饰物佩戴有耳坠、头簪、手镯、项锁、戒指等多种。耳坠俗称“坠子”,平时佩戴是一对圆圈形的小耳环,也叫“圈儿”,节日和礼仪往来则戴长坠。有的男

  手镯在民间也很流行,成年人戴的为平板式,饰有花纹。小孩戴的为圆形,对接处有两个小圆豆,以避免损伤皮肉。有的在手镯上系一对小铃铛,小孩摇动小手,哗哗作响,饶有情趣。小孩还戴锁,是锁住小孩好养的意思。百家锁(也叫“长命锁”)是小孩过百日时的必戴饰物。

  旧时,除富户、官宦人家有金镯、金坠、金戒指外,一般人家的饰物都是银制的。近几年,戴金戒指、金耳环很普遍,金项链、金手链、金脚链也已进入寻常百姓家。

  在服饰民俗中,服饰的颜色、样式、制作方法都有许多禁忌。如子女在服孝期间不能穿红、黄、绿等鲜艳色彩服装,只能穿白、灰、黑等素色;婚嫁、生育、过年等喜庆日子则忌穿白、有的禁忌与谐音有关,如做寿衣忌用缎子,“缎”与“断”同音,恐断子绝孙。

  黑素色,结婚时甚至新郎穿的衬衣也不用白布;衣服的下摆忌有毛边,带毛边的是丧服,穿了不吉利。

  在民间,许多习俗中都认为双数吉利,衣服扣子却喜单忌双,说是“四六不成才”,双数会影响穿衣人事业的成功。

  衣服破了或掉了扣子,忌穿在身上缝补。如果必须在身上补,被缝者口中要衔一根草,说这样针不扎人。

  男人还忌从晾晒的女人裤下走过,说这会妨碍男人运气,实际上是轻视妇女的一种表现。

  孩只在左耳朵上戴一只小坠子,说是“曳”着好养活。

  结婚后的妇女带簪,梳头时插在纂上。簪一般为平板式,上部微弯,下部尖细。另有一种针形簪子,簪头镶有珠子或珠花。


山东自驾游网 ,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青岛服饰民俗
喜欢 (0)
[微信打赏]
分享 (0)
关于作者:
山东自驾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