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推荐使用最新版火狐浏览器和Chrome浏览器访问本网站

在中央文史研究馆春节文化研讨会上的发言

山东旅游信息 山东自驾游 13年前 (2011-11-01) 214次浏览 0个评论

在中央文史研究馆春节文化研讨会上的发言

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市文联副主席 赵书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感谢大会给我这样一个发言机会,就北京市这几年春节做法,我个人所知道的一些情况,简略做几点介绍:

  第一,宣传教育,讲明意义。

  由市委宣传部、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市精神文明办公室、市文史研究馆等单位组织在京的专家、学者组成讲师团,在首都图书馆等地开讲座,并请专家深入到群众中宣讲;动员媒体力量,广泛进行宣传。主要是讲过好春节的重要意义。十几亿人一同吃饺子、吃元宵、吃棕子、吃月饼……没人下“圣旨”,没人下文件。这说明什么?说明民俗是人民的创造,民俗是广大群众的共同约定,是一个伟大而又神秘的力量!春节是文化现象,是民族认同的标志,要高度重视。春节是祖先留给我们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保护这份遗产,享受好这份遗产。既要向广大群众讲,更要向各级领导讲,搞好春节活动是凝聚人心、增强地域文化认同的带有精神文明基础建设的重要事业。

  第二,深入浅出,说明特色。

  每市北京市文史研究馆均安排馆员到首都图书馆“文化大讲堂”去讲座,由于面对的是一般群众,所以要求讲座要通俗易懂。如,为了让广大群众了解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我在讲春节文化时就采取了给春节画像的形式,使听众对春节的基本文化内涵有一个形象的立体了解。春节长得什么样?首先,它是“长”的。历史长,我们实行的农历春节这个时间是祖先们长期在实践中选择的结果,“正月建寅”是这一特色的表现;春节的年禧期特别长,由“腊八”一直过到“元宵节”,每天均有特定的民俗文化事象。第二,它是“圆”的。我们农历的干支纪年是60年一“甲子”,12个属相,每年一个吉祥物,是循环往复的;春节的文化主题是“家庭团圆”,因此“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每年几亿人口飞机、火车、汽车、自行车或步行回家过除夕,这种世界上独有的“春运”现象,说明春节有多么大的情感动员力量!第三,春节又是方的。情感追求非常稳定。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石。有四大方面:伦理教育,长幼有序;生命教育,感恩父母;审美教育,文化传承;道德教育,求实向善。

  第三、恢复传统,尊重民俗。

  2006年,北京实行春节期间五环以内放鞭炮由“禁放”改“限放”,这种对鞭炮“管而不禁”的做法,受到了群众欢迎。为什么群众在除夕时放鞭炮?这是用有形的民俗文化事象,度过无声无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除夕时刻的心理要求。把鞭炮称为喜庆之声,风车为欢乐之声,空竹为和谐之声,锣鼓为太平之声,这四大“春节之声”和“春节八大红”(红灯、对联、门神、挂笺、窗花、年画、斗方、春条[倒酉])的归纳使春节有声有色。2005年后北京把西城厂甸庙会、顺义区“灶王爷传说”、怀柔区“敛巧饭”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明确表示“封建迷信”是政治词汇,而“灶王爷”故事是民间文化事象,应当尊重。以后,在东城东四街道恢复了“喊春”,建国门街道恢复了“打春牛”,前门大街“天街年会”等活动,使年禧活动多元多彩。

  第四,以人为本,做好服务。

  春节是人民的伟大创造,人民是节日的主人。春节活动是创造文化,不是创造明星。春节活动不能光是我做,你买;我演,你看。春节是个大联欢,是个大舞台,要把“非遗”传人请上来,把群众文艺积极分子请上来,把各地优秀民间艺术请上来,把世界有特色的艺术请上来。要做到:

  小孩有得玩,大人有得盼,

  男女能传情,人人有事干。

  能者展其能,智者显其善,

  生活得调整,理想能实现。

  节日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平日理想节日化。平日达不到的,节日能做到。时间最公平,对谁都一样。节日文化是全民共享,才能达到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

  第五,积极引导,鼓励创新。

  庙会是北京春节活动一大特色,北京每年春节庙会和元宵灯会在16个区县中大大小小近百余个。北京市文化局自2006年以来对重点庙会进行评比,对优秀者要进行分门别类的奖励。北京的庙会是春节期间在公共活动场所举行的有祈福禳灾活动,并集购物、餐饮、娱乐、旅游为一体的游园活动,主要在公园举行,只有10%的庙会是在寺庙举办,因此名称各异。如洋庙会、室内庙会、皇家园林庙会、文化庙会等等。为了引导大家创新,2008年给大观园红楼庙会创新奖,因为他们举办了宝(玉)黛(玉)结婚仪庆表演,符合“平日理想节日化”的要求,这对恋人小说中不能结婚、影视舞台上不能结婚,但是在春节庙会中可以结婚,大家觉得吉祥,喜庆,愿意看。

  第六,循序渐进,扩充内容。

  春节文化博大精深,传统内容要逐步深入才能得到传承。首先要树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春节是在“立春”节气前后的自然节日,“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对天文现象的伟大发现,指导了人类农业生产。春节是农历元月初一,在公历的日期不固定,大约19年才重复一次,农历是阴阳合历,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在大家习惯了12年生肖一轮回后,2010年后我们又把“五行”慨念引入节庆文化,如庚寅年是虎年,在设计邮折时建议应配正月(寅)梅花,辛卯年是兔年,按纳音五行“庚寅辛卯松柏木”,木兔年应用“青”色,因此打“春牛”的牛根据传统染成青色。壬辰年为水(长流水)龙年,水在五行中为黑色,“春牛”也将染为黑色。明年是水龙年,流值星宿名彭泰,又有许多关于龙的内容可讲,如此坚持下去,大家会觉得我们春节文化丰富多彩,寓意丰富,每年均有新题材。

  第七,结合科技、与时俱进。

  传统文化必须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才有生命力。互联网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技发明之一,深刻地改变了当代人们的学习、生产和生活,推动了经济社会和人们思想的全面进步,为人们的文化创作、生产和消费乃至人际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春节文化借助互联网的传播焕发了新的生机。几代人在同一个平台分享和谐的快乐,全球华人有了倾诉思念,表达情感的桥梁。自2010年开始, 由北京网络媒体协会策划,自腊月二十三(2010年2月6日)零时拉开序幕,至2月13日(大年三十)形成高潮,以丰富的网络传播手段、浓郁的节日文化信息和精彩的文化节日,以各网站依次接力的形式对春节文化进行解读。2011年又以“年夜饭”为核心,进行了春节网络大过年活动,营造了全球华人聚首网络,天下一家,欢度“中国年”的浓厚氛围。2012年以什么为主题,目前己进入研究阶段,总之一年一个主题,循序渐进。

  第八,尊重个性,人文关怀。

  节日是人生的加油站,年龄不同,所需精神慰籍的内容不同。春节属于时间文化,应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春节是生命教育,每年有1/12的人过“生肖年”,这是“中国年”的特色。每个生肖年均是人的生命里程中关键年份,12岁,半丁之岁;24岁,拜衮之年;36岁,元命之年;48岁,中坚之年;60岁,花甲之年。然后还有77岁“喜寿”;88岁“米寿”;99岁“白寿”;108岁“茶寿”;“无量寿”等吉祥说法。各个生肖年的人均有各自需面对的问题,因此需要有针对性的“关心”。中国年有很强的个性,需要我们理解和尊重。总之,对民俗学来说,现在是需要从民俗事象的描述到民俗文化事象的解释。从解释到应用并发展,才能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文化是人类对自然的干预、人和自然的协调、人对自身的反思,是人类为了保护自己、发展自己、慰籍自己、激励自己、娱乐自己的物质运动形态。春节文化属於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它是动态的、无形的、深存人民心中的一种共同心理素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是工作词汇。春节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民族的血脉、共同的精神家园。发展春节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必须靠社会全体努力才能搞好。


山东自驾游网 ,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在中央文史研究馆春节文化研讨会上的发言
喜欢 (0)
[微信打赏]
分享 (0)
关于作者:
山东自驾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