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推荐使用最新版火狐浏览器和Chrome浏览器访问本网站

天津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山东旅游信息 山东自驾游 13年前 (2011-11-01) 220次浏览 0个评论

天津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天津市文史研究馆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春节文化大多以春节习俗的方式传承至今,但不同地方的习俗因地域的不同而有差异。随着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春节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悄然发生着改变,并且实在地影响着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究竟春节文化如何传承,又怎样创新成为我们当前必要的研究课题,虽然它是我们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它对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的存亡、继承、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天津春节文化有很强的地方特色,我们曾对天津地方老百姓过春节的内容进行总结、对比研究之后,选择了极具天津地方特色且能代表天津传统春节文化的葛沽宝辇出会和具有春节文化创新内容的贺岁书,作为天津春节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创新的案例。

  一、天津津南区葛沽宝辇出会

  葛沽宝辇出会兴起于明朝末年,盛行于清代,距今有约五百多年历史,代代相传,长盛不衰。它以当地民间花会为载体,蕴藏了津南地区的历史、民俗、信仰、艺术、商贸等诸多文化内容和文化活动。是北方大型的妈祖祭祀活动,也是古镇特有的文化遗存的表现形式。

  天津市津南区葛沽宝辇出会起源于对妈祖的信仰。葛沽镇为退海之地,海事繁杂,葛沽人民长年的渔、盐劳作以及漕运的影响,需要一方神灵的庇护,与我国沿海地区一样,妈祖信仰一经传入便得到认同,成为当地百姓的庇护神,民众对天后娘娘的护佑虔信不疑。葛沽古镇是有名的民间艺术之乡、花会之乡、民俗文化之乡,民间的艺术活动丰富多彩。民间花会表演成为体现妈祖信仰,获得妈祖护佑的具体表现,是妈祖文化的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葛沽人民的精神财富。

  每逢春节,葛沽镇百姓都要举办花会,接天后娘娘下凡人间,与民同庆新春佳节,祈福迎祥。宝辇出会主要活动在天津市津南区葛沽镇一带,有着独特的地域性,已列入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具体花会形式是以宝辇会为典型代表的本地几十道各类民间花会。宝辇会包括耍乐会和座乐会两部分。耍乐会主要由清平竹马会、安乐旱船会、长乐高跷会、行云龙灯会、圣乐梆子会、小车会、十不闲等十几道花会组成。座乐会是宝辇出会的大轴演出,由八架凤辇和三架灯亭组成。八架凤辇制做工艺精细考究,形状各不相同,宝辇中坐着雍容华贵的天后娘娘。宝辇花会表演形式有小步稳行、小步颤行、大步快行、跑8字步、龙摆尾等,可谓形式多样,异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宝辇出会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程序,其中“设摆、接驾、送驾”成为三个重要的环节。葛沽宝辇会出会顺应农时,会期为农历正月,每逢农历正月初八开始采街,各种花会演出陆续登场,一般以村为单位,成立专门的花会演出指挥部。至正月十六所有花会表演一齐上阵,将新春佳节的民间花会活动推向高潮,这一天自下午一点到四点,晚上七点到午夜十二点集中表演,届时全镇百姓(约2万人)走出家门观看精彩的花会表演,多姿多彩的“宝辇”及各类花会绵延数里,在万民涌动中轮番表演、争相献技,鼓乐齐鸣,灯火辉煌,形成万民空巷、热闹异常的壮观场面,成为每年必不可少的春节期间人们庆贺太平盛世,祈求妈祖赐福的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对于葛沽镇的百姓来讲,只有看过了宝辇花会表演,才觉得是真正过了春节。

  天津是个多元化的文化城市,其中妈祖文化是这个移民城市中最具浓郁特色的历史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文化符号。也可以说她是形成天津城市的重要基础之一,与天津城市六百年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情缘和撕扯不断的联系。在天津妈祖信仰是植根于民众心目中的精神寄托,人们对她的顶礼膜拜,可以说是一种祈求,但更多的还是为了维护。妈祖从来都是真善美的化身,是最可信赖的精神寄托,是人们面临困境时的强大精神动力,所以崇拜妈祖的品德、维护妈祖的形象,将长期与民众共存,是我们和谐社会的基石。因此,葛沽宝辇花会是当地民众对妈祖信仰最实际的体现,它有着广泛的民间基础,是葛沽人民的精神财富,表现出巨大的亲和力、凝聚力、向心力,丰富了妈祖文化,团结一方民众,扮演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角色,同时对天津春节的民俗影响深远。葛沽宝辇出会已成为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春节民俗,是天津传承下来的优秀春节文化,它传承和发扬了民间艺术,同时也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它特有的文化性、趣味性、娱乐性和观赏性,长期以来深受群众喜爱,最具代表性,也最有影响力。近年来,宝辇花会的表演出现了一些让人欣喜的变化。在宝辇花会表演中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位女会头,由妇女做会头开辟了妇女参加花会表演的先河,给葛沽花会表演增添了更加充分的发挥空间。此外,更多的青少年参加花会表演也是近年来花会表演的一大特点。这说明,参加表演的群体在结构上发生了变化,形成全民齐上阵的态势,它吸引妇女和青少年参加,让葛沽宝辇花会表演后继有人,为其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光大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它应当得到政府的支持与扶植,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应给予重视和关怀,做好宝辇花会活动的组织工作和服务工作。

  二、有创新的富于天津特色的贺岁书

  自2004年天津市建卫600年始,由冯骥才先生主持,《今晚报》社编辑出版了一套天津乃至中国独有的贺岁书。至今每年一书,每书一题,仍在出版中。冯骥才先生每书一序,每序精彩。此书每逢农历正月出版,正月初六在天津图书大厦由众作者签名售书,冯骥才先生亲临,至今出版6本,第7本已经付梓。

  第一本《六百岁的天津》,2004年(鸡年)编辑出版,收文120篇,图626幅,讲述了600岁天津的往事,展现了津城600年的容颜,以城市的发生和发展为线索,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内容,表现天津文化的斑斓与厚重。此书再版五次,印数达23000册,且全部售罄。

  第二本《天津卫过大年》,2006年初(狗年)出版,本书生动地将天津人自腊月初八至二月二龙抬头过年的年俗翔实道来,生动叙述了天津人渡过新春佳节的种种礼仪、规制、讲究、禁忌以及生活中一切特有的过年的方式,包揽了至今沿用的和中断已久的春节年俗,图文并茂,年味十足。

  第三本《津门传家宝》,2007年初(猪年)编辑出版,本书将天津市的传家宝盘点了一番。纵向始于远古,结于今朝;横向则是历史遗址、自然遗存、重要建筑、生活名品、文化经典、独家民俗。总揽一起,分章描述,图文并茂,缤纷呈献。其中包括的文化遗产既有市区级和国家级的,也有荣登世界级的,凡一百一十余处。使其真正成为天津市传家宝的一册宝典。

  第四本《津沽能人》2008年初(鼠年)编辑出版。本书收集并介绍了天津自元代以来的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以及身怀绝技的艺人。尽显天津本地依然故我的文化气质和精神性格。

  第五本《天津老画》2009年初(牛年)编辑出版。本书以收集到的有代表性的天津老画的内容为题,不同时空、不同角度地介绍了天津的市井习俗,将斑驳的历史细节尾尾道来。通过见所未见、早已不见、似曾相见的老画呈现出奇妙的历史形态,让天津城市的历史生活有如一个鲜活的生命一样复活了起来。

  第六本《津城老胡同》2010年初(虎年)编辑出版。津门的胡同有多少,无人能说的清,而数不清的胡同使这座城市庞博而深厚。如今,天津市的老胡同渐已消失。本书通过记载老胡同生活的丰富照片,真切地反映了老胡同所承载的天津城市的历史沧桑。同时,通过对老胡同的讲述让人们了解许多老胡同中发生的历史事件、名家故事、民俗风情、百姓生活。

  第七本《老天津的记忆》2011年初(兔年)编辑出版。本书是当代人对昨日天津温情的回忆。冯骥才先生在本书序的最后赋诗曰:“人有贺岁片,我有贺岁书,津门创意好,书香入年俗。”

  这套贺岁书皆是取材津门本土历史与生活文化,显示出对故土的浓情厚谊。为当今天津人民欢度新春佳节增添了实际的文化内容和文化氛围。在当今中国为一创举,成为天津年文化的一个新品牌。人们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天津地方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它记录下曾经的百姓生活,唤起人们对往昔的回忆。其版本形式采用图文并茂,封面采用鲜艳的大红色,以求火爆,强化年味。

  随着“今晚贺岁书”的不断推出,春节期间品读贺岁书已经成为天津百姓过年的一种新方式,它为津门年文化增添了新意与光彩,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在春节这个充满情感气息的传统佳节中带给人们深挚的精神回味和温馨的文化满足。

  历史文化和乡土俚俗就是城市重要的文化根脉。随着城市改造和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妥善保护我们城市的文化根脉就显得更加重要。贺岁书可以说是在这方面成为各城市的典范。

  出版时间刻意安排在国人最大的节日――春节,用以渲染城市年的氛围,于是这本贺岁书便成了津城节日亮点。让天津民众在欢度春节的美好时光里提高文化品味和文化内涵。温习往昔,充实自己,从而更爱生活,更爱我们的城市。

  每年正月初六,天津图书大厦人头攒动,签字售书活动已经坚持了七年,而且每年热度不减。人们从天津的各个地方汇集到这里,请本书的作者签名购书,欣然捧书还家中,每年一本,从不间断,渐渐成了收藏,也渐渐成为天津的新年俗。


山东自驾游网 ,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天津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喜欢 (0)
[微信打赏]
分享 (0)
关于作者:
山东自驾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