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推荐使用最新版火狐浏览器和Chrome浏览器访问本网站

春节文化与文化产业

山东旅游信息 山东自驾游 13年前 (2011-11-01) 243次浏览 0个评论

春节文化与文化产业

河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河北省文联副主席 郑一民

  将节日产业化我不赞成,但探讨节日的文化产业却有很多话要讲。因为“文化”二字的本身,就具有经济内涵并蕴藏着许多重大商机。就春节的属性而言,是世代民众约定俗成并严格遵循的一种生活样态,是华夏各族人民认同、陶醉、欢娱和追求的一种精神盛宴。这种盛宴在年复一年、代复一代的周而复始运转中,不断增添一些与时俱进的新内容,也不断扬弃一些旧习俗,才形成一个事象万千、异彩纷呈和令世界瞩目的民族文化盛典。面对这种盛典式节日谈文化产业,似乎有点南辕北辙和亵渎,其实却是自古就与节日相伴而存的一种事象。因为节日的红火与热闹需要丰富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来装点与支撑,节日的文化内涵与价值需要通过形式多样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来彰显和实现,于是便有了与节日相伴的五行八作的文化产业。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上述观点。

  一、春节文化所蕴含的文化产业资源

  春节之所以被称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不仅是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参加人数居世界之最、过节时间是世界节日中最长的民族节日,还在于其内容含概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既有信仰与礼仪,又有团圆与感恩;既有游乐与休闲,又有教育与祝福;既有服饰与食品,又有交谊与消费;既有民族品性的传承与熏陶,又有生活享受与追远。用民俗学来审视和归纳这些事象,可分称为三类:即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

  所谓物质民俗,是指各种“年货”的生产、采购、推销与使用习俗。这种年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祭品和食品,例如酒、肉、鱼、饺子、年糕、汤圆、花馍、面条、煎饼、蔬菜、瓜果、米、面、豆、枣、海带、粉条、神码、祭香、蜡烛、鞭炮、祭器;另一类是装饰与使用品,例如新年的服饰、鞋帽、被褥、家具、对联、年画、灯笼、家庭日常用具、娱乐道具、刷房修屋品等。这些东西虽然有不少是自产、自制的,但大多还要靠赶集赴会找商家去购买。既然这些东西都是年节所必须具备和为年节文化服务的物品,那么生产、推销、采购这些物品自然就称为年节的文化产业了。

  所谓社会民俗,是指年节中的群体性活动事象。例如家庭团聚、家族拜年、团体集会、社火表演、戏曲演出、同行聚会、祭祠拜庙、串亲访友、亮拳竞技、献绝耍艺、旅游观光、沙龙派对等。这些活动同样需要相应的物质条件来保障,无疑也由文化产业来提供。

  所谓精神民俗,是指年节中祭天、祭地、祭祖、祭灶、祭百神及娱乐游艺等民间传统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庄严肃穆中给人精神洗礼,固化和传承民族优秀品德;有的在身心放松的欢娱中获得在新的一年奋进向上的激情和力量。而各种民间传统文艺也通过这种操练、展演、展示、竞较和群众性观摩评点,获得创新的启迪和技艺升华。中国的年画、剪纸、鞭炮、烟火、舞龙、舞狮、民歌、曲艺、戏剧、捏糖人等,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一年比一年更精彩更红火的。技艺传承者的炉火纯青,群众的喜爱,又为商家生产和推销提供了更大的动力和市场。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春节文化中所呈现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与精神民俗三类事象,虽然形异态别,却是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的。这些无所不包的民俗事象以立体、多元形式共同服务一个目的,那就是营造节日的神圣,彰显节日的红火和人民的康乐幸福,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团圆、共生共荣,激励开拓进取和追求美好未来的精神。为实现这个目的,营造实现这个目的氛围,而衍生出各种各样的节日文化产业来,以满足节日人民精神与物质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民的富裕与国家的强盛,人们要将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春节装扮得更精彩和斑烂,更迷人亮丽和具有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便对节日文化中的物质与非物质产品产生越来越大的欲望和追求。因此,春节文化产业虽然一年比一年红火,却仍不能让社会和人民感到满意和满足。于是,如何发展和繁荣春节文化产业就成了当今社会各界热议的重要话题之一。

  二、春节文化产业是一项惠国利民的事业

  在文化产业研讨中,我们常听到这样两句话:一是文化是“生产力”;二是“经济的背后是文化,文化的背后是经济”。如果用这两句话来阐释春节文化现象和春节的文化产业,可以说再恰当不过了。因为在欢天喜地的各项大年活动中,不仅引发经济繁荣和消费“井喷”,也带给人们香甜安逸、团圆和美的物质享受和精神焕发、开拓美好未来的激情与力量,而且这种沐浴是全方位、全社会和深入每个人心灵的周期性洗礼。为了实现这种洗礼的完美,艺术家和商家要绞尽脑汁创造和制造营造实现洗礼完美的物质与非物质产品,春节参与者不惜掏光腰包来购买商家推销的琳琅满目的物质与非物质产品来装饰营造实现洗礼完美的氛围,于是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年节文化产业链的生产、发展、壮大和购销两旺的火爆景观。

  分析年节文化产业形成的原因,是由节日的本性所决定的。节日作为生活美的集中体现,凡是有关生活美的内容都是节日民俗所需要的,而且其结构是立体的和多方位的。中国人视春节为民族文化的栋梁支柱、“中华民族第一大节”,对春节的关怀与热爱超过对其他任何事物的情感,因此筹备春节所需的物质与非物质事项既讲究神圣又讲究丰满。为了实现人的这种尊严与幸福、追求与理想,即使在生产力低下的农耕时代,也要倾其所有,求得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的丰盛美满,一家团团圆圆、和和美美过大年。延续到当代,当过去只在年节才可享用到的美食美物已成了日常便饭,人们对春节的追求更多的是节日的精神氛围、文化享受、团圆的和美、浓浓的亲情、古老的祭仪、独有的乡风民俗、亲友的温馨和交流的快乐。从而催生出许多过年的新气象、新形式、新文化符号与元素来。例如,每当春节来临,神州大地就涌现一票难求的春运潮,上亿国人扶老携幼天南地北大流动,天上(飞机)地上(火车、汽车、摩托车、自行车)水上(船舶)到处都是成群结队急切赶往故乡回家过年的人群,令世界瞠目结舌。专家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为“国人DNA集体大发作”,从而使春节文化在当代增添了新的内容——“春运文化”。

  观察春节与时俱进中的变化,春节文化增添的内容远远不止“春运文化”一项,例如看“春晚”、逛庙会、送贺卡、发短讯、送鲜花、办舞会、扭秧歌、票友聚会、到饭店吃年夜饭、亲朋相邀到国内外去观光旅游等。在社会调查中还发现,春节期间许多地还出现城乡人群“大调访”现象:即城市人成群结伙到农村观摩田园风光、古老祭仪、乡风奇俗,而农村人却借节日休闲和家人结队到城市观赏高楼大厦和现代化新气象。例如2011年春节到河北赵县观摩龙牌会祭仪的城里人多达5万余人,车辆挤满大小道路长达10余里;蔚县国家非遗项目“打树花”,春节期间每天接待来自京津的观赏客多达3万余人;省会石家庄春节期间进城购物和观赏植物园等经典景点的农村游客每天都有上万人左右。这些因生活富裕、科技进步、思想解放、国运昌盛而产生的新习俗新事象,无不为春节的文化产业繁荣发达带来更广阔的商机和市场。因此,社会和商家将国家规定的春节七天假期称为“黄金周”,企业和商家都使出浑身解数争打“春节牌”,许多大商场、大饭店不仅照常营业,还要加班加点延时接客。

  据笔者调查,河北省石家庄市的北国商城集团在春节期间的营业额每天都高达亿元以上。这种购销两旺的井喷式商业奇观,既说明春节的文化产业具有无限商机和活力,同时也是富裕的人民要把传统的民族第一大节过得更红火的需要和繁荣的祖国经济发达的生动写照。

  以上事实说明,当代春节文化虽然仍以农村为主体,但正在打破城乡之别,国人过春节的传统习俗和观念正在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其中既有物质层面的需求,也有精神层面的需求,而且这种需求是立体的、综合的、多元的、深层次的。春节所展现的这种趋势,彰显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风貌,也造就了春节文化产业在当代的辉煌,同时也对春节文化产业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节日文化产业作为一项惠国利民的事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打造文化强国和民族盛典春节的生力军。

  三、发展春节文化产业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立足在21世纪桥头审视春节的文化产业,不是需要不需要发展,而是如何做大做强的问题。这不仅是春节文化发展繁荣的需要,也是拉动内需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多年的田野调查和分析,虽然春节文化产业现在已成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文化现象,但也有不尽人意和值得注意的问题:

  其一,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春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春节中的非物文化遗产是世代先民创造沉淀的国家宝贵文化财富,是熏陶民族品行和传承民族血脉的重要精神食粮,但近年却因商家的介入为赚钱和招揽游客而出现过度开发和包装的现象,造成春节文化固有价值的损伤和破坏。例如有的城镇规划建设什么“春节文化园”、“春节文化一条街”、“春节文化专业村”等,将周围村镇的各种花会、饰物、民间艺术等进行包装汇聚到一起,平时进行广告式风情表演,节日成为地域所谓年节文化“景观”,甚至还邀请外地有名的花会来助兴。节日文化本身是由群众自导自演、世代传承的民俗事象,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离开了那块自生自繁的土壤与生存环境,其固有的文化价值就打折了,特别是溶进了钱的铜臭味文化内涵也就变味了,还标榜为“创新”和“产业化”。文化是靠日积月累而形成的,习俗是靠群众约定俗成而传承的,向来不存在也不允许产业化,产业化的只有工业产品,而不是文化。所以,在社会转型期和国家快速发展中,如何保护各地春节文化的原生态已成了各级政府值得注意的一件大事。这不仅关系着古老春节文化的多元化与丰富多彩,也关系着民族的血脉传承和国家的文化安全。

  其二,坚决制止西方强势文化对春节文化的侵蚀现象。在深化改革开放中,不仅国外的先进技术、经营管理理念涌入中国,西方的强势文化也泥沙一样涌入中国。我不反对在中国节日中合理吸取外国节日的先进文化元素,但这种吸取必须是合国情符民意的,有利于彰显中华节日文化的核心价值,而对那些在节日中吃洋餐、说洋话、行洋礼、送洋物、伴洋象的现象应该非常坚决地说:“No、No!”虽说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友好,外国文化走进来也是友好,但如果将古老春节的习俗洋化了,那还叫中国春节吗?还有中华情、中华味吗!节日文化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吐故纳新,是生命力的彰显,是灿烂与价值的展现。吸纳外国节日的先进文化元素为我用,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慎之又慎的事。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时常会有“一阵风”现象出现,在探讨春节文化创新与发展时,特别是由于长期对传统文化内涵和价值教育缺乏,当前青少年一代对传统节日文化认知不足的情况下,在吸纳外国节日文化元素方面更应谨慎慢行。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春节文化,本身就具备与时俱进、吐故纳新和创新功能,要坚信十三亿中华儿女有能力有智慧在岁月推进中创造出更新更美更具魅力的民族节日文化元素,把我们精神家园中的第一大节装扮得更加迷人和精彩。因此,各级政府要坚决制止一些商家制作、销售、贩卖的一些宣扬外国节日文化价值和理念的物质与非物质产品。这样的文化产业宁肯不要,也不能让他们来泛滥污染我们古老春节的圣洁和毒害我们的青少年。

  其三,对春节文化产业产品应倡导在精与美上下功夫。调查春节文化产业产品,可以用五彩缤纷、极其丰富来形容,但普遍存在仿造仿印和粗制滥造现象,令人心动的精美之品罕见。从市场调查看,最成功的春节文化新产品莫过于中华结了,既充满民族风情又红火喜庆,深受民众喜爱,几乎遍饰了城乡家家户户。究其因,是设计、制作产品的企业家多为民间小作坊,缺乏民俗研究、社会调查和美术设计人才而致,而真正的民俗学家、美术设计家又视那些服务春节的文化产品为“小玩意”,不屑一顾。因此,各级政府应在春节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上加大支持力度,悬赏鼓励创作符合国情民意的新产品;大专院校和各级文化研究机构应将创作春节文化的物质与非物质产品列入研究课题,集中一定的力量进行攻关。中国人能让宇宙飞船上天,航母下海,还不能设计、制造出人见人爱的装扮节日文化的红火喜庆产品吗!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号角。随着各级政府由自觉文化向文化自觉的迈进,春节文化产业也迎来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企业家、美术家、民俗学家应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使春节文化产业在当代发展得更好、更快、更绚丽,为民族和国家发展、为中华第一大节春节的繁荣不断做出新贡献。


山东自驾游网 ,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春节文化与文化产业
喜欢 (0)
[微信打赏]
分享 (0)
关于作者:
山东自驾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