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推荐使用最新版火狐浏览器和Chrome浏览器访问本网站

内蒙古春节文化的现状引发的思考

山东旅游信息 山东自驾游 13年前 (2011-11-01) 246次浏览 0个评论

内蒙古春节文化的现状引发的思考

内蒙古自治区文史研究馆

  中国文联主席冯骥才关于春节文化这样讲过:年文化的本质是精神的、理想的,它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和审美的传承载体,它最鲜明地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它是中华文化形象最迷人的体现,它是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的源泉,是中华民族精神遗产和传统的软实力。无论其文化规模与价值,还是精神内涵与意义,春节都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遗。春节以其魅力四射的文化内涵,凸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先进性。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是要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传承和弘扬春节文化也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题目。

  文化的传承与经济的发展不完全是同步的。近几年来,人们总觉得“年味淡了”,这种现象的生成,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着一定关系。然而,文化对一个国家发展进程的影响,比经济和政治的影响更深远,更久远。温家宝总理在中央文史研究馆成立六十周年纪念会上讲到:“只有当全世界都公认中华文化真正繁荣起来、在全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时候,才是我国真正强大的时候。”由此可见,文化建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关于传承和弘扬春节文化,有专家认为:“我们需要秉持恢复、保护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复原春节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活动,恢复和扩大其教育、娱乐和凝聚功能;创新春节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使之适应现代社会,世代相传,永葆特色。”作为边疆省区的内蒙古,在春节习俗上所体现出的共性和个性恰恰吻合了这一论断。它的细节变化可以引发我们关于春节文化的理性思考。

  一、传承和弘扬春节传统化

  内蒙古疆域辽阔,与东北、华北、西北八省区相邻,融合了多省区、多民族的多元文化,可以说内蒙古春节文化丰富多彩。并且,由于内蒙古是个多民族混居的地区,这里的春节有着更突出的地域特征和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征。

  据史书记载,由腊八这一天开始,春节就开始了。如今,特别是农村仍然保留着这样的习俗:腊八一过,就闻到年味了,蒸年糕、祭灶、扫尘、接年饭、贴门神、贴春联、剪花纸、垒旺火、熬年夜、放麻雷、拜大年,一直到正月的破初五、人之日(初七)、走百病(初八)、鼠嫁女(初十)、观花灯(十五)、小天苍(二十)、大天苍(二十五)。从形式、内容看,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重大节日,是经过几千年的积淀,集中体现了农耕社会生活中人们所需求的丰收、团聚、平安、兴旺、亲情与和谐等祈盼。由于春节特殊的时间意义,它天生就带有除旧布新的含义,其核心意义有两条:一是祈求吉祥、辟除灾祸。如蒙古族“五畜过年”的礼仪习俗,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阳光普照、鲜花盛开、绿地葱葱、牲畜兴旺。蒙古族的“五畜过年”习俗是一种游牧文化,也是一种特定行为模式和道德规范。这种对大自然的崇拜,对牲畜的尊重的习俗,不仅有力地约束了人类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也把人类和自然本身同化为一个整体。与过去不同的是,现在“五畜”过年都是各户单独进行,那种十几户牧民联合起来,选择一个水草丰美的地方举行庆典的欢腾场景已成了回忆。二是增进人际感情,对于家人亲族而言,是团圆、和睦,重温血缘之间的伦理关系,对于邻里同事而言,是通过互相拜贺,消除隔阂,增进感情。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以伦理为基本核心,需要在各种文化事项上有所表达,春节正是其中一个典型的场景。在此,许多伦理关系得到了重新确认,也增加了血缘、邻里、同事乃至家国、民族的凝聚力。因此,春节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春节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标志和象征,春节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文化资源。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春节的人文内涵正受到现代文明的严重冲击。特别是在市民和青少年群体中,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商业文化的冲击,以及中国社会快速转型,中国已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社会结构的变迁,也给社会的价值体系造成了多方演变。从传统农业社会多子多孙几世同堂的大家庭“孝顺”文化,到当今城市社会独生子女为核心家庭的“自我”文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家庭结构、消费能力和消费行为出现了巨变,不同时代人群的社会境遇、价值观念和文化偏好,也随着社会的转型,正在家庭、社会、文化各领域呈现出差异与多元化趋势,特别是代际之间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突更是催生了节日情结异化因素。在呼和浩特市某中学,一位语文老师收回的不久前留给同学们的特殊作业——一份“现代青少年如何看待传统节日”的调查问卷。在回答“你最感兴趣的节日是什么”一题中,有近62%的学生填的是“圣诞节”,19%的学生填的是“万圣节”,而填“春节”的仅有11%。更有8%的学生填上了“愚人节”、“情人节”甚至“光棍节”等洋节。春节文化在中老年人群中留有印记,而在青少年中正在不断冲淡。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今天,人们对春节文化的传承,不仅是中国过年情结的传承,更是中国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的传递。传统的可贵,并不是因为像古董那样越久远越值钱,而是能供我们以启示和借鉴,让我们更好地生活。何为精华,何为糟粕,有时并不那么容易界定。正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何检验传统的实际价值,也只有依靠实践标准,渐进改革,同样春节文化也需要在继承和弘扬中不断创新。

  二、在弘扬中创新春节文化

  要使春节在现代文明的包围中重新焕发出强大生命活力,创新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从春节文化历史来看,春节文化也是随着文明的进程不断丰富、不断充实的文化生命体。创新不是对原有春节文化进行更替和舍弃,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一次深加工,一次丰富,一次价值的提高。这样,春节文化才能与现代文明关系融洽、互相适应。

  内蒙古春节文化活动正是这样在传承和弘扬中不断创新,把现代文明时尚的元素融入到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做出建设文化大区的决策后,春节文化、惠民活动多姿多彩,新颖先进。各级政府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如大型迎新春音乐会,乌兰牧骑深入各乡镇、边防哨所开展迎新春“文化下乡”演出活动,举办广场街舞、现代舞、太极拳表演,秧歌汇演及各种联谊活动。政府还加大力度实施关爱困难职工健康、关爱困难职工生活、关爱困难职工安居、关爱困难职工家庭子女就学、关爱农牧民工、关爱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的六关爱活动。举行文化“三下乡”活动,赠送科技图书活动,举办“送知识、比学问、增和谐”图书阅览活动。开展文化共享工程优秀视频展播活动,内容包括餐饮培训、农业种植、养殖、手工艺制作、技术培训、文艺欣赏、医疗保健、素质教育、关爱未成年人等系列节目。组织书法家举办“送春联进万家”活动,开展新农村、新牧区文化建设图片展、摄影展,“贺新春”书画展、剪纸展,以及蒙古族民族服饰展等系列活动等等。这些新内容新形式的注入,无疑是对春节文化的创新与提升。

  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人们会对生活意义进行重新审视和确认。古代的春节最初被人们广泛认同的功能,主要是驱鬼、祭祖、祈祷丰收,那是春节的主调。而在今天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休闲型、娱乐性消费成为人们的本能需求,这种需求必然会转化为社会生活的时尚。现代人过年,在履行团圆、拜年、走亲访友等传统风俗之外,参入了科技成分,出现了种种新潮的形式,使得过年有了新的创意、新的情趣。比如收看春节联欢晚会、电话贺年、手机短讯贺年等。网络的普及,也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流行网上过年,只要登录互联网,大红灯笼、鞭炮、鲜花、新春套餐、网上贺卡等等,一幕幕喜庆的场景映入人们的眼帘。还有网友将自己过年的情景拍成视频传给外地的亲朋,利用现代科技的发达来演绎新的拜年方式。可以说,现代化的条件扩展了春节文化的传播平台,产生了春节文化新的表现形式。民众对春节习俗的重视、选择和改进,成为推动传统文化进步和创新的无形之手。

  继承和弘扬节日文化,既要保护传统,也要创新内容和形式。对此有关专家关于春节文化也提出了建议:一要恢复历史记忆,再造春节文化传统。必须加强对各地、各民族春节文化的研究,通过历史文献和地方志资料等,对春节文化的传说、祭祀、庆祝程序、娱乐活动和各种禁忌等民风民俗,进行认真研究和系统整理,恢复民族的历史记忆,复原春节文化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活动,还其“本真面目”。科学分析春节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二要加强学校教育传承,丰富青少年的春节文化知识。三要兼容并包,创新春节文化内容。春节文化的各种民俗活动是在农业社会基础上形成的,与现代高节奏的社会生活不协调。为使我们的春节文化代代相传,必须取西方洋节之精华,以补春节文化之不足。四要设立春节典型标志物。春节文化缺乏现代符号,难以适应人们现代的生活。应该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研究,为春节创设标志物。五要由政府主导,积极组织春节活动,丰富人民的节日生活。各级党政领导应在思想上重视春节文化,把丰富春节文化活动作为本职工作之一。六要组织有关企业和科研人员,运用高科技对烟花爆竹进行改良和创新,发明一批适合现代社会的“无公害”烟花爆竹,即研制不会伤人致残、不会引起火灾、污染较小的烟花爆竹。七要组织举行盛大的祈福活动。各地区、各城市应该妥善组织和安排人们的祈福活动,开辟较大规模的道教、佛教祈福场所。八要举办春节焰火晚会,各大城市应选择不同的日期,举行形式多样的焰火晚会,以增强年味。这些建设性的意见,对转变传统观念、传承和发展春节文化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三、在国际上树立品牌意识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在国际上地位的不断提高,春节的影响力在全世界迅速增长。目前,除了散居在五大洲的约3000万华人华侨以外,许多国外团体、民众也开始关注春节。在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主要西方国家,主流社会、商业界、媒体都对中国春节予以相当重视。有外报甚至称,全球1/3的人都在庆祝春节。可以说,春节正在成为一个跨国界、跨民族的节日,成为中华文化对丰富世界文化舞台的一个重要贡献。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说:“春节已远远超过了华人社团的范围,正成为被越来越多的人庆祝的节日。中国春节也使我们有机会回顾华人社团对英国的繁荣、文化和社会多样性所做的贡献。”

  在今天的多元文化时代,开放与包容既是民族进步的基石,也是民族文化得以弘扬的必然选择。中华传统文化原本就是一种兼容并蓄的文化,无须一味排斥进入中国的洋节日,同样也不必担心走出华夏大地的春节,会被外国人搞砸。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的安全首先是民族核心文化价值的安全,唯有让民族文化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多元文化的共舞中,人类才可共享不同文化的成果。

  传统节日是一种隆重举行的标志性民族文化,能够显著地体现民族文化特色,强烈影响其他民族对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关注和认识,也是异文化群体认知我们民族特色文化的一个便利的窗口。有人说,春节的国际化显示出中国软实力和在世界影响力的显著增强,很有道理。2004年,美国纽约州公布“中国农历春节”为该州法定节假日。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毛里求斯等国也为当地华人过春节设立了公假。从2007年开始,每逢中国农历新年来临,加拿大政府都会发行一套生肖纪念邮票,今年也推出了牛年生肖邮票。今年春节前夕巴西政府也发行了一枚印着“金牛”图案的邮票,这是巴西邮局继蛇年和马年邮票之后第三次发行中国农历生肖邮票。所有这些事例说明,春节庆典被当作海外华人所属的族群文化的亮丽标志,当地主流社会对华人年节的尊重与接纳也是以此为象征,表示对华人贡献的认可和对华人文化的尊重。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树立起品牌意识走向国际,通过挖掘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和精华,尽可能将传统和时尚、民族化和国际化结合起来,争取把春节等传统节日变成多国时尚,而不是坐在传统的板凳上,享受“古老”、“优良”的优越感。同时要大力推进春节文化应具有现代市场意识。西方圣诞文化中的圣诞老人形象,就颇能唤起人们的文化认同和符号认同。我们的春节,也需要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走向世界。


山东自驾游网 ,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内蒙古春节文化的现状引发的思考
喜欢 (0)
[微信打赏]
分享 (0)
关于作者:
山东自驾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