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推荐使用最新版火狐浏览器和Chrome浏览器访问本网站

携子初游(四十)----钟鸣蛙静南丰祠

山东攻略 山东自驾游 13年前 (2011-07-26) 279次浏览 0个评论

携子初游(四十)

----钟鸣蛙静南丰祠

从汇波楼前行不到100米,靠大明湖一旁,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南丰祠。南丰祠又名曾公祠,是为纪念北宋文学家、齐州(今济南)知州曾巩而建。

南丰祠院门门楼坐东朝西,上悬当代书法家武中奇题写的南丰祠匾额,门前抱柱上有对联:作湖山一日主人看万脉奔流诸峰罗列;历唐宋百年过客有少陵诗笔曾巩文章。门左右各有白石雕刻小石狮一对,雕工精细,栩栩如生。整个祠堂由门厅、大殿、戏楼、水榭、游廊等构成一清幽典雅的古典式庭院。

门内南侧大厅,是山东目前保存最完好、济南市区现存较大的清代南丰戏楼。楼呈正方形,宽阔高大,青瓦粉墙,雕梁画栋,油漆彩绘,门口对联是:书韵如闻小玉唱,茶香留待老残游。内有红柱承托。南为戏台,东西为看台,台分两层,均有木梯可登,上下均可摆桌看戏品茶。

为再现当年的曲艺盛况,景区邀请山东省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每天进行定时演出。同时,还有供游客欣赏和收藏的剪纸、糖画、蛋雕、面塑等传统手工艺品的现场制作表演。游人在欣赏济南传统曲艺表演的同时,还可品尝具有明湖特色的传统风味小吃。

院内迎门有游廊一道,与北厅前厦相连。北厅西端的厅房建于1994年,现为曾巩纪念堂,祠堂南出厦,半壁花槅扇。

抱柱楹联北宋一灯传作者,南丰两字属先生,是摹写原曾公祠的门联。祠堂中间为曾巩木雕像,像高2米,峨冠博带,宽袍大袖,手持书卷,神态安祥,儒雅潇洒,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较好地体现了曾巩的文人气质和儒吏风度。木雕像是以曾巩故乡江西南丰的一棵千年樟木雕成的。

祠堂内还陈列着各种版本的曾巩著作和评价文章,四周墙壁悬挂着赞颂曾巩的名家字画。

曾巩(公元10191083年)字子固,江西南丰人。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进士。先任太平州司法参军,后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又为英宗实录院检讨官。出任越州通判,调知齐州、襄州、洪州、福州,又徙知明州、毫州、沧州。为官一方时,政绩卓著。神宗时重入京师,编修国史,官至中书舍人。死后追谥文定,后人称为南丰先生。

北宋熙宁五年至六年(10721073年),曾巩任齐州知州期间,为济南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主持修筑堤堰、疏浚水道、开挖新渠、修建北水门,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北的水患问题。大明湖之所以霪雨不涨,就与北水门调节水量有关。

同时,曾巩还为西湖(今大明湖)修了百花堤,建了北渚亭,还在城内修桥铺路,在趵突泉畔建了泺源堂、历山堂。

曾巩主政齐州期间,推行王安石的保甲法,惩治恶霸,抑制官僚豪强,减轻百姓的徭役负担,改革教育,终使齐州出现了“市粟易求仓廪实,邑犹无警里闾安”的升平景象。

经过一番治理,大明湖成为当时风景名胜之地。曾巩描写大明湖的诗歌很多,其中,吟咏大明湖盛夏风光的《西湖纳凉》读起来让人耳目一新:

问吾何处避炎蒸,十顷西湖照眼明。鱼戏一篙新浪满,鸟啼千步绿荫成。

虹腰隐隐松桥出,鷁首峨峨画舫行。最喜晚凉风月好,紫荷香里听泉声。

该诗描画了大明湖的一派生机,突出了大明湖之幽静雅逸。

作为一代文章大家和权威的文献学家,曾巩知齐州时所作《齐州二堂记》一文,对历山、泺水进行了周祥的考证,确认济南之历山即舜耕之历山,这对济南历史文化地位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

熙宁六年(1073),曾巩调离齐州时,济南老百姓拥上街头,拉起吊桥,关闭城门,以挽留他们的父母官,致使曾巩不得不在夜间悄悄出走。

曾巩在历代济南主官中,政绩最大,口碑最好,留下咏颂济南的诗文也最多。

曾巩自幼聪颖好学,深得欧阳修赏识,他精通经史,学养深厚,在文学上成就极大,诗文俱佳,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有曾子文章世稀有,水之江汉星之斗句盛赞曾巩。著有《元丰类稿》五十卷、《续元丰类稿》四十卷、《元丰类稿外集》十卷。

南丰祠始建年代无考,据传为宋代齐州百姓所建,以纪念知州曾巩,位置大约在城南一带。现在的南丰祠原为晏公祠,是纪念水神晏戌子的,约建于明末。祠中有高台,名晏公台。清道光九年,历城知县汤世培捐资在晏公台东建堂三间,立曾巩牌位供奉,是为曾公祠。当时,山东布政司规定,每年春秋两季,由济南府学教官前往致祭。

至清光绪二十年,经巡抚福顺奏准,在晏公台西建大殿三楹,作为山东巡抚张矅的祠堂,俗称张公祠。济南解放初期,人民政府根据群众的意愿,将曾公祠、晏公庙、张公祠划为一体,改为专门纪念曾巩的南丰祠。

北厅再向东有石砌高台,是原晏公庙内遗留下来的晏公台。晏公庙建于明代,祀水神晏戌子,清末庙毁,现仅存其台。台基为石砌,高4.2米,方形,下端渐阔,面积约224平方米。

台南壁上嵌一石碑,上书晏公庙,为道光七年(1887)春月,历城知县汤世培重修晏公庙所立。上台入口处,有一株径约62厘米、高10余米的枯柏,虽枯死多年,却仍傲立台上,枝叉戟天,不朽不仆,虬干蟒枝,傲然冲天,很是罕见。

台上有明昌钟亭,四面八柱,两重飞檐,红柱青瓦,点金彩绘,上有宝顶,饰脊兽32件,其形各异。上下八个檐角均悬风铃,天风激荡,玎玲有古韵。亭下四周有雕石围栏,可供小坐休憩。

亭内悬有金代明昌年间铁铸古钟一口,故称明昌钟。

据济南著名学者徐北文先生《明昌钟亭记》载:北宋末有刘姓僧人,率兵赴京勤王,为郡民所敬重,爰于明昌年间(1190~1196)集资冶铁,鼓铸万斤巨钟,建钟楼于此寺(指开元寺),以表倾慕。大钟铸成后,安放在建于唐代的海内名刹开元寺(今山东省政协地址)

明洪武年间,济南知府陈修将开元寺改建为府署。洪武三年(1370)七月,陈修于大明湖南岸新建钟楼,置大钟于其中。

钟高2.4米,口径1.8米,重约8吨。铸有八卦图案,顶有龙形钟纽。据济南地方史志载,此钟原在城内开元寺钟楼上,后辗转被弃于城北旧巷中,风雨剥蚀几十年,所幸完好无损。新建明昌钟亭后,遂移明昌钟至亭中。并由徐北文教授撰书楹联“金钟鸣处蛙声静,璧月升时客梦清”悬挂亭上。亭旁立有《明昌钟亭记》石碑,徐北文撰,雷谷衣书。

后来钟楼逐渐废弃坍塌,大钟弃之荒土台上。1958年大炼钢铁时,曾有人打它的主意,但因太重搬移困难而作罢,大钟总算逃过一劫。

大钟距今已有800余年。钟体通高2.3,口径1.7,0.13,铁质,8000公斤, 提梁兽钮曰蒲牢(据说为龙之子,形似龙,好鸣叫,可助钟声远扬),钟顶为覆莲花纹,下端八唇外侈,唇上为弧形纹间以八卦图饰。八唇外铸有文字,有的可辨认,如明昌年月,还有个别人名,但多已锈蚀不清。

铁钟铸造浑厚精致,造型壮观,虽历经金、元、明、清几代的更替及风雨岁月的冲刷仍完好无损,光亮圆润,其声雄浑清越,被称为齐鲁第一钟

每当夜幕降临或晨曦时分,以亭之横木上所挂之枣木钟杠撞击大钟,雄浑的钟声响彻云霄,经曲岸水面回荡互激,与周围苍烟暮霭、水树应和而构成一种意境,由近及远,绕耳不息,使人听后心明意净,恍入梦境。

与金钟鸣响相对应的是蛙声寂静,大明湖有蛇不见,蛙不鸣的传说,这是一大生态之谜。每逢盛夏,护城河及北园一带蛙声舔噪,响成一片,而大明湖内却无一声蛙鸣。这一鸣一静形成鲜明对比,钟鸣蛙静乃大明湖一大特色。

每当除夕之夜,明昌钟都要敲响108声以辞旧迎新。据佛教所说,人生在世,有108种烦恼,每敲一下,一种烦恼就会随钟声而去,撞钟108声,便可驱除人生一切烦恼。

明昌钟亭处原为明末建立的祭祀水神晏戌子的晏公庙,约建于明末。祠中有高台,名晏公台。清道光九年,历城知县汤世培捐资在晏公台东建堂三间,立曾巩牌位供奉,是为曾公祠。当时,山东布政司规定,每年春秋两季,由济南府学教官前往致祭。

水神晏戌子是元朝初期江西临江府清江镇人氏,浓眉虬髯,面如黑漆。因民间传闻,成了江西地方性水神。明初,因朝廷推崇为平浪侯而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水神,于是各地纷纷立庙祭祀。

济南地势低洼,泉水众多,历来多水患,是以明末在今北水门处建晏公庙以庇佑。清朝末年,晏公庙坍塌,仅剩台基。

至清光绪二十年,经巡抚福顺奏准,在晏公台西建大殿三楹,作为山东巡抚张矅的祠堂,俗称张公祠。

张曜(1832—1891),字亮臣,号朗斋。因率团练击败捻军,僧格林沁赏张曜五品翎顶,以五品知县列保,后来积功升为河南布政使。

张曜自幼失学,一切往来公文,主要由他很有文才且熟悉吏事的妻子办理。御使刘毓楠弹劾他目不识丁,难理一省民政财务。朝廷遂由文改武,将张曜改授南阳总兵。

张曜立志读书,遂在家拜妻子为师熟读经史。同时,他还请人刻了一方目不识丁的印章,经常佩在身上自警。几年之后,张曜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光绪十二年(1886),张曜调补山东巡抚时,又有人参他目不识丁。他上书请皇上面试。面试成绩使皇上和许多大臣都大为惊奇。

张曜在山东任上,筑河堤,修道路,开厂局,精制造,做了不少利国利民之事。

鉴于当时黄河从牡蛎口入海不顺,他因势利导,用机船进行疏挖,改由韩家墩入海,使河口通畅无阻。清末,从泺口到济南的大道两旁栽种着许多杨柳,它们是张曜修筑黄河大堤时号召种植的,人们称之为张公柳

光绪十七年(1891)六月, 张曜驻河畔,抢护史家坞、王阳家等处险工。七月疽发于背,等被人护送回济南时病情已经十分严重,不久便不治身亡。清政府谥勤果,追赠太子太保,入祀贤良祠,并准于在立功省份建立专祠。

济南解放后,将曾公祠、晏公庙、张公祠划为一体,改为专门纪念曾巩的南丰祠。

出曾巩纪念堂向东,有五间大厅,青瓦储柱,出厦起脊,今为孙墨佛、孙天牧父子书画馆,陈列着书法家孙墨佛老先生的书法珍品26件,手札12件。

孙墨佛(18841987年),号眉园,又号剑门老人,山东莱阳人,终年104岁。

先生是辛亥革命老人,跟随孙中山革命多年,心胸豁达,修身清节,淡于名利。解放后曾任中央文史馆馆员,是现代著名书法家,年逾百龄,仍终日临池挥毫。

先生早年从学刘大同的书法,并得到王序、康有为等名家的指导,晚年学唐孙过庭书谱,注豪情于笔端,以书法陶冶情操,形成质朴洗炼的艺术风格。

山中人诗曰:

筑堤疏水看南丰,铺路修桥惠挚情。

百姓锁桥舟夜色,明湖蛙静磬钟鸣。


山东自驾游网 ,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携子初游(四十)----钟鸣蛙静南丰祠
喜欢 (0)
[微信打赏]
分享 (0)
关于作者:
山东自驾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