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推荐使用最新版火狐浏览器和Chrome浏览器访问本网站

齐鲁古道上的古村落 ——大寨村

济南旅游 追风户外 2年前 (2022-03-02) 2287次浏览 0个评论

大寨村,位于章丘文祖街道南部,东经117°32′,北纬36°32′。村域面积约九千余亩,耕地面积一千八百余亩。该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古时为驿站、重要关隘,齐桓公在此设兵营大寨,镇守锦阳关;明清为南北官道之锁钥。距齐长城锦阳关约2公里,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该地不仅有兵营大寨、圩子(俗称围子)、烟墩、烟火台、摇铳山、火燃台等军事设施,而且是遥连齐鲁、贯通南北的商旅要道。昔日,寨容繁华,商贾云集,毂击肩摩,举袂成幕,店肆货物,充溢金阊,有“七十二店铺”之说。该村文化兴盛,镇武阁、七圣堂、土地庙、罗汉殿、观音堂等文物古迹众多。2016年,被评为“山东省传统文化村落”。

齐鲁古道上的古村落 ——大寨村 

上世纪90年代大寨村全貌

齐鲁古道上的古村落 ——大寨村 

大寨村全貌鸟瞰图

齐鲁古道上的古村落 ——大寨村 

大寨村委会

一、因齐长城而得名,初为驿站

横亘于齐鲁中部的齐长城,堪称长城的“鼻祖”。齐、鲁两国中部以长城岭为界,锦阳关为其重要关隘。大寨村处在锦阳关以北2公里。

锦阳关始建于周宣王七年,即公元前821年。宣王派仲山甫修建阳关大道,以补“周道”运力之不足,在今大寨村西北设立大驿站。春秋初,齐国利用此要道,兵锋指向锦阳关以南,攻城略地,以武力强占属于鲁国之赢、博之地。为加强统治,持续利用大驿站为依托,向南开疆拓土,经略齐鲁中部。

公元前684年,长勺之战,鲁国“遂逐齐师”,齐国惨败,警醒齐桓公。齐国虽有泰沂山脉天然屏障,但也有许多南北走向山间谷地,与淄潍平原衔接,缺少战略纵深,回旋余地小,一旦外敌突破山水屏障,便可长驱直入,兵临齐国都城。于是,齐桓公决定发展经济、强军固疆。这时,锦阳关、大寨尤显重要,锦阳关两侧大兴土木、始修长墙。在大驿站的基础上又屯兵设哨、建立兵营,始称“大寨”,大寨以北几里为小寨,皆为防御指挥总部、后勤部。秦朝统一,此地战事消除,始成村落,繁衍生息,渐成大村,故名“大寨庄、大寨子、大寨村”。

齐鲁古道上的古村落 ——大寨村 

清道光《章丘县志》记载的长城岭

齐鲁古道上的古村落 ——大寨村 

上世纪80年代的齐长城

齐鲁古道上的古村落 ——大寨村 

齐长城形成齐鲁两国界

二、防攻兼备,堪称防御“典范”

据史料记载:“齐长城,初御鲁,后防楚。”春秋时期,齐晋之战、齐吴之战,鲁国弱,每次战役总是联合强国与齐作战。历史上锦阳关一直是在大寨村的管辖范围内,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章丘县衙设太平官庄(三槐树村)开始属于三槐树村范围,现锦阳关东门仍属于大寨村。齐长城遗迹现属于大寨村范围的有2915米。2011年,从村内古桥长泰桥碑文中发现有“皇明开基以来,迄今二百余年,此间路崎岖,业已修长城,南北而为坦夷矣”的记载,可知明朝时这里曾组织人力大规模修葺长城。

锦阳关自古就是南北交通的咽喉,兵家必争的雄关要隘。东有烟火台,距锦阳关625米。西有南岭子,距锦阳关1030米,位于大寨村围子正南方。关东关西有长城连接,加上牢固的防门、关塞、燧、亭、烽火台,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既是阳关大道,又是军事要塞。在周围的山峰或制高点上,修建城堡(围子)烽燧,居高临下,遏其咽喉。

锦阳关西周时期是齐鲁势力范围的分界线;春秋战国时期属齐国所辖;秦统一后一直到现在属于不同的郡、县;是郡县的边界线,关南属于汶河水系,关北属于小清河水系。有俗语曰:一个雨滴砸两瓣,半入清河半入汶。

齐鲁古道上的古村落 ——大寨村 

锦阳关

从锦阳关往东约2000米处即是锦阳关东门,迄今保存完好。门宽2米,长3.20米,高2.60米,从下向上1.20米处以上为半圆弧形石;砌门石块厚薄不一,皆方正,每一块石头都有凿印,厚的16厘米,薄的12厘米。2006年,被评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齐鲁古道上的古村落 ——大寨村 

锦阳关东门

城墙周边的烽火台等军事设施成网格布局是防御的一大特色。

大寨村的古烽火台是战争中传递信息的设施。锦阳关、大寨围子、烟墩、烟火台、摇铳山、火燃台、摇铳池互为犄角,一方有情况,即燃烟火、放铳炮,他方马上就知道。从这些布局看,若一处有疏漏,马上会得到补救,将信息传到指挥中心。

大寨围子海拔399米,在村西南,与烟墩是村内河道与蛤喇沟河道夹拱下的独立小山。围子是锦阳关正北面的瞭望点,能及时发现敌情,直线距离仅2公里,此处即为“大寨”名字的源头。围子在信息传递上作用巨大,向南直接观测到锦阳关正门及左右的动向,这是烟火台、摇铳山、火燃台、烟墩不能做到的,它能把锦阳关的信息直接传递给南面的摇铳山、烟火台、火燃台、南岭子、石子口围子等关隘。

烟墩在村西,海拔356米。现上边有两个用石头垒砌的高台,痕迹可见。顶部有圆形建筑物的遗址。该山虽不大,北望能见度极高,是信息传递中心的最北点。它能将南方得到的信息通过火燃台、烟火台、摇铳山、围子传递到北方。

齐鲁古道上的古村落 ——大寨村 

烽火台等军事设施布局图

齐鲁古道上的古村落 ——大寨村 

瞭望台

齐鲁古道上的古村落 ——大寨村 

关隘

齐鲁古道上的古村落 ——大寨村 

关隘

齐长城防线终归是齐国最后的一道防线,而锦阳关一线为重中之重。《战国策•秦策》载张仪语:“(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锦阳关一线,至清朝咸、同年间进一步修葺,共御捻军于城墙外,发挥了重要作用,堪称军事防御之“典范”。

三、长城碑刻,弥足珍贵

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军占领齐国,齐国亡,天下一统,标志着齐长城完成了其历史使命。然而,秦汉以后在兵荒马乱,或者南北对峙的时期,出于军事需要,齐长城上的一些关隘有时会被重新利用,时常加以维修和重建。到了清代齐长城的大规模修复,则发生在御捻战争期间。《修筑长城岭石墙记》就是一个史证。此碑是清朝同治年间章丘为防捻军而重修齐长城的记事碑,是目前现存的唯一一块齐长城史料记载的碑刻,是研究齐长城的重要史证,该碑有着相当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

齐鲁古道上的古村落 ——大寨村 

《修筑长城岭石墙记》碑拓片

背景:清朝咸丰十年(1860)秋,淮北捻军七、八万人兵分三路,深入山东的泰沂山系以南地区。捻军这次军事行动,声势浩大,合股而至,分股而回,绕行千余里,“兖、沂、曹、济、泰各属二十六州县纷纷告警”,清廷大震,于当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发布上谕,命令“著就现有兵力,会合东省兵勇,将北路各要隘,严密布置,毋任匪踪阑入”。在这种背景下,清朝统治者自然想到了山东的齐长城,因为齐长城的一大特点是建筑在整个泰沂山区南北分水岭上,原本就是山东中部的一道天然屏障,更何况又有古代的长城巨防可资凭借利用。于是齐长城的许多段落尤其关隘要塞,便重修作为抵御捻军的工程。齐长城的修复和重建,主要集中在泰山东侧的章丘段。捻军由泰安一带进入泰山以北地区的一条重要通道是东趋莱芜,然后向北翻越长城岭进入章丘或博山。章丘方面防御的重点在锦阳关等几个重要的关口。

看点:咸丰十一年(1861)春,捻军进入莱芜,北上章丘,章丘人防守长城岭。捻军又从西南、西北进章丘,激战数月,后离去。这段历史志书多有记载。《章丘乡土志》记载:“国朝咸丰十一年,捻匪自西南一带窜入邑境,连陷城西马棚庄、城北张官庄土圩,杀伤甚众。城北刘王四庄人,素娴拳勇之技,与贼力战,自辰至酉,杀贼数百人。嗣,贼大股继至,众寡不敌,村中老幼杀无孑遗。贼闻僧忠亲王统兵至,始东窜。” 《孟子世家流寓章丘支谱》也记载:“咸丰辛酉秋,皖豫捻匪鸠十万人北犯,掠省垣而过。大吏敛兵闭城,不以一矢加遗,贼势益张。先是,镇人集众议团练,推幼冯公为之团长,联络遐迩,互为应援。警报至,公号召附近赴历城韩家庄设防,应声传至万余人。公负重创,殁于桥侧。……从死者数百人。”捻军几次扰境后,章丘知县、易州陈来忠应县民之请,启动重修长城岭长城的工程,“凡山径之可以出入非常者,皆墙而堵之,自仲夏迄仲秋,三阅月而工始竣”。

章丘县此次重修长城,工程浩大,自县城(绣惠)以南广袤数十里的几乎所有村庄都参与其事,捐资出力,罔不踊跃。每一段工程皆有承修的村庄,其中锦阳关、鲁地关、北门关、天门关、胡多罗岭、狼虎岭、燕窝子等处是重点修复的区段,尤其锦阳关因地处南北通衢,工程量最大,技术要求最高。如今,虽然时过150年,锦阳关长城依然保存比较完整。关西侧石砌墙体全长750米,最高处近5米,厚5米;女墙高2米,宽1.8米,厚0.8米;垛口间隔1.2米;瞭望孔宽0.3米,高0.2米。在地势较陡的斜坡处,女墙和站墙都随陡坡呈阶梯状逐渐升高;站墙北面建有人行道。北墙根,每隔一段距离,有石屋一处。所有建筑石材都是就地开凿,至今长城内侧还有大片的采石场遗址。

锦阳关东西长城之间原有以青石砌成的关门楼,也为咸丰同治之际所建,1921年重修,1938年毁于日寇侵华战火。据考,关楼通高8米,拱形门洞高6米,宽4米,进深8米。大门用厚厚的荆木板制成,门上方镶嵌一青石匾,匾上镌刻上“锦阳关”三个大字,并由绣惠豪门望族高氏家族(高赤城,时任兵马指挥,为孟洛川的亲舅)出资安上了锦阳关关门。只可惜,锦阳关在日本军占章丘时,被拆毁建了碉堡。2005年夏,锦阳关才又得以重修。

齐鲁古道上的古村落 ——大寨村 

捻军活动示意图

《章丘县修筑长城岭石墙记》:

候补知府署济南府知府大兴吴载勋撰文

同知衔济南府章丘知县中牟仓景长书丹

今夫保界之术,非地利不足以言守,非人和不足与为守也。章丘之南有长城岭焉,即古所称长城、钜防,足以为塞者也。其城之在章境者,右界天罗顶,左趋劈林尖,绵亘周折,随岭起伏,峙章之南,若屏焉。呜乎,其可谓地利也已。辛丑春,皖寇入东境,扰及于莱芜。章之人相与守此岭以御之,贼不得入。然古墙已坏,基址仅存。寇既退,遂请于邑宰而修之。垒石筑土,高高下下,凡山径之可以出入非常者,皆墙而堵之。自仲夏迄仲秋,三阅月而工始竣。谋既佥同,成资众志。呜呼,其亦可谓人和也已。是役也,邑宰陈君为之倡率,而绅耆等分董其事,财输甲户,力效子来,暑雨栖栖,虽劳无怨,固足见章人风俗之厚。而董事诸君提纲挈领,图度经营,遂以保障全境,贻庥永久。城所谓思患豫防一劳永逸者矣。矧夫长城之起也,西自榆山,东渐海表,索带各邑,千有余里。各邑之民皆弃其险而不守,因而皖寇遂得浪奔豕突,肆掠而去。而章之士民独有志于设防扼险,力保身家,非因乎人和,恃乎地利,何以能此?以视乎流离颠沛转徒四方者,相去何如也。独是今天子体元立极,四海维新,弄兵潢池之徒行且翕然向化,而章之人方惶然曰修我坦墉,寇将至,不且讶为多事乎?然而,先王之教民也,惰者策之,恐其逸而忘劳也;昏者惕之,恐其安而忘危也。绵之诗曰,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盖言勤也。鸱鸮之诗曰,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牗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盖言豫也。章之士民有焉。

查南去山口凡十余处,而此处最为通衢,工程亦最钜。其余若鲁地胡多罗岭、狼虎岭、燕窝子、天门关等处,各有承修村庄,一律完整。是举也,自章城以南广袤数十里,皆与其事焉,捐资出力,罔不踊跃。若以力抵资,相准核计,所费悉啻钜万。厥后南贼屡次觊觎,终不敢入。而章人凭城以守,尤易为力。乃知此城之修,其所保全者大矣。虽章人好义,亦邑令陈侯有以作兴之也。陈侯劳心民事,德政甚多,此其一端云。同治甲子九月李恩紱记。

总理工程等(略)

大清同治三年岁在甲子九月吉日補立

四、临路行商,贸易辐辏

大寨是镇守锦阳关的大本营,作为古道上的关隘、驿站,首先以军事和政治目的而建,但却多为商人所用。战争和商旅自古以来就是交往传播文化的两大手段。

从出土的齐刀币的位置来看,是以锦阳关、穆陵关为把柄成扇形向外扩张的,锦阳关是齐国进出的重要通商关口。管仲、鲍叔牙合伙经商的据点是莱芜义和沟,有名的“分金台”,即是现在今方下镇蔺家楼和王家庄交界处。旧时商界的春联多因效法管、鲍二人以义为利的高风亮节而写上“管鲍遗风”。二人经商大概是往来于大驿站,出入锦阳关的。

大寨七十二店铺无文字记载,通过从历史的角度多方考证,明清期间,当时的铺店、客栈、钱庄、商贾、作坊都非常兴隆。从碑文上证实,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之前,大寨的钱庄5家;光绪元年(1875年)之前,大寨的钱庄11家;民国十四年(1925年)以前,大寨的钱庄9家;抗日战争时期只剩三家。

南街、北街的临街上几乎家家是大小车店、饭店、馍馍房,豆腐坊,共33家。其他如:药铺6家,染坊5家,木匠铺6家,铁匠铺4家,酒店3家,肉食店6家,盐店批发一处,洋线、洋油、洋火批发一处,油坊2处,酱菜铺3处,弹坊5处,灯轿铺3处,广货店12处。大多数都是从明清时就经营。还有不敢公开露面的赌场若干。

“七十二”是指多的意思,并非只是七十二的整数,统计起来,百余店铺还要多。

齐鲁古道上的古村落 ——大寨村 

大寨店碑

据考证,大寨集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秋,距今已有160余年的历史,定一、六为市,立集捐资共100千,道光二十七年春立“义集碑”。

大寨集位于村内南北街及河滩,是章丘南部山区最古老的,互通有无的商品交易场所。优越的位置,丰富的物产、稠密人口形成了商贾云集之地。设有蔬菜市、杂货市、百货市、果品市、粮食市、牲口市、木货市。

立集之时,来卖东西的客商如果卖不了,就有首事人帮着卖,实在卖不了,由主事人将剩余的物品全部留下,最后摊卖。如果来买货物的,集上没有,首事人就商议去组织货源,这样坚持了二三年才把集立起来,使得东西南北百里之外的客商来赶大寨集。

齐鲁古道上的古村落 ——大寨村 

义集碑

有交易就有钱庄、银号。大寨地处泰山山脉南北交通要冲,金融业随着交通便利和商业的兴起而发展。

从碑文中记载可知,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因立集在大寨庄的钱庄就有五家:青野村钱庄、三田广钱庄、黑峪村钱庄、蒲皇村钱庄、义兴号。清光绪元年(1875年)重修镇武阁碑载,大寨的钱庄有十一家捐款:双和堂、德圣号、聚兴号、春荣堂、广仁堂、同顺成、公义顺、广和号、集胜号、恒泰号、义和堂。民国十四年(1925年),修西坡道碑载,大寨村的钱庄有九家捐资:福德厚、汇济号、德兴义仁记、恒昌号、励顺号、德盛恒、荣盛昌、聚兴昌、天聚成。抗日战争期间,钱庄只剩三家:福德厚,章丘城关人冯建本开;德盛恒,东田广张家开;第三家是福聚园,西田广牛嗣忠开。1941年10月,章丘独立营副营长郇新义公开叛变投敌,在大寨村点火烧南街东西胡同及孙家楼,掳掠牛、驴及财产,同时将“福德厚”钱庄和“德盛恒”钱庄的资本抢劫而去。自此大寨的钱庄再也没有恢复。

五、古迹众多,传承有序

大寨村至今还保存着众多文物古迹,像南街、北街古街道、南井碑群,以及明清古宅多处。

以镇武阁为拐点,分成南街、北街。南街,南北走向,长300米。北街,东西走向,长220米。章莱公路从村内南街、北街直接通过。

据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碑文载,南街由孙盛德首捐50贯,其他人捐资100贯,铺就了两道辙石的石铺路。北街上有清末药铺,奇石砖雕砖镶门,塔头檐有“日升”“月恒”字样。明清时期,南街、北街店铺林立,南来北往的客商络绎不绝。每到夜晚,商客都是满店而宿。

解放战争期间,战事频仍,像拉锯一样的南来北往。当街标语也频仍轮换,唯有一幅标语存在的时间最长,即:“打开济南府,活捉王耀武”,一直存在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南井有众多碑刻。如修路捐资碑、凿井功德碑等。此外还有井王庙、古宅等。

该村是历史文化厚重,村内有镇武阁、七圣堂、土地庙、罗汉殿、观音堂等建筑。

镇武阁,原名玄帝阁,位于长泰桥北侧,七圣堂西侧,是石灰岩、细料石干砌成拱形二层阁楼,“大寨店”匾额就镶嵌在镇武阁背面。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十二月,日本人进入山东,镇守济南的韩复榘部队不战而逃,逃兵们说镇武阁妨碍汽车通行,当时村长社头不愿意做这种通融之事,逃兵们就强迫百姓将镇武阁扒掉。同样是在这条章莱公路线上的三德范玄帝阁也不比大寨镇武阁宽,也不比镇武阁高,逃兵从北往南先经三德范玄帝阁,却安然无恙。扒掉阁后将“镇武爷”暂请到七圣堂庙中的东北头北屋里安置。等时机再恢复到原处,从那以后连年战争至新中国成立,“镇武爷”的神像再也没有回到镇武阁上去。

七圣堂原址是观音堂,据碑文记载:明朝万历四十二年创建,乾隆、嘉庆、光绪年间重修。据碑刻记载,堂内供奉观音、关帝、孔子、增福、平福、牛王、土地七位神灵。每年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日,善男信女前来许愿,钟磬之声不断,香火兴旺。

齐鲁古道上的古村落 ——大寨村 

七圣堂

长泰桥位于村东西河上,桥南北走向,为三孔拱形石筑桥。旧时客商来往必经此桥。1832年(道光十二年)重修长泰桥碑记载:“章邑大寨庄者,道贯南北两京,路达远近十省,周围商贾接踵而至,车马蚁行而来。”

齐鲁古道上的古村落 ——大寨村 

上世纪90年代长泰桥

齐鲁古道上的古村落 ——大寨村 

重修长泰桥碑

六,禁赌碑刻,端风正俗

由于大寨商业繁荣,资金流动较快,明清滋生了赌博的不良风气,有的赌光之后流浪他乡,有的下关东另谋生活,有的连老婆孩子也输给人家。为此百姓深恶痛绝,于是村人于光绪九年报请县衙批准立禁赌告示牌,指出了赌博的危害及惩治措施,并有全村32个家族族长签名立于碑上。县衙批示“倘有无耻之辈仍然前辄陋习,设局妄为,一经查出或者被告发,一定按律究办,本县言出法随,绝不宽恕。”保存完好的清朝禁赌碑对今人有警示作用。

背景:追溯历史,赌博之害,由来已久,虽朝代更替,此风不绝。中国古代最早的博戏“六博”,相传出于夏朝末期乌曹之手。乌曹乃夏朝最后一个国王夏桀的大臣。可见,赌博游戏在中国已有 3500 多年的历史了。《唐律疏议》中的“博戏赌财物”一条,首次把“博”与“赌”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法律条文,可视为赌博一词的雏形。章丘境内,特别是在明清时期,赌博尤甚。至清朝中晚期,赌风愈演愈烈,贻害无穷。赌风一盛,淳朴的民风不再,鸡鸣狗盗之事蜂起,社会秩序破坏殆尽。故民众对此深恶痛绝,屡起禁伐之声。于是地方乡贤及有识之士拍案而起,或联名上书官衙,痛陈聚赌之害,由官府批示谕禁,以端风化;或村民联名同立禁碑,以儆效尤。大寨村《禁赌碑》,就是当时民间禁赌之物证。碑文如下:

齐鲁古道上的古村落 ——大寨村 

《禁赌碑》拓片

钦加同知御蒙阴县调署济南府章丘县正堂加七级记录十次乔(此为旧时告示的格式):为出示晓谕(晓谕:明白地告知)严禁,以安良民而端风化事,据明四里大寨庄民陈方美、孙发清、赵殿文、黄书田、张怀英、王和、王茂、闫佩福等呈尔:切身(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等庄,业习耕织风尚,俭朴由来已久。惟恐奢华之辈不事农业,设局赌博,此风一开,无弊不出,洵可为恨。身等公立条规,凡在庄中,无论老幼、贫富,不惟不准设局会赌,即掷骰、斗牌、些屑小博,凡称为赌钱之事,皆列禁止条内,一概不准,倘有故犯,定引送官治叩恳。

仁台(对抚台的尊称)恩准出示勒石,以垂久远,均感无级,等情到县。据此,除呈批示外,启可行出示严禁。为此,示仰该庄人等知悉:自示之后,尔等务勤厥(厥:其、这之意)职,安分守业,徜有无耻之辈仍蹈前辙,局赌妄为,一经查出或被告发,定行按律究办。本县言出法随,决不宽宥(宽宥:宽恕、饶恕),万勿视为具文,自罹法网,各宜凛遵毋违,特示。

光绪九年(1883年)十二月十四日示。

在碑的背面是《戒赌十条》:

一坏心术,二丧品行,三伤性命,四玷祖宗,五失家教,六汤家产,七生事变,八离骨肉,九犯国法,十遭天遣。庞德公诗曰:“凡人百艺好随身,赌博门中莫去亲。能使英雄为下贱,解教富贵作饥贫。衣衫褴褛亲朋笑,田地消磨骨肉嗔。不信但看乡党内,眼前衰败几多人。”

解读:在碑文中,有庞德公《诫子诗》的前半部分。庞德公《诫子诗》全文如下:

“凡人百艺好随身,赌博门中莫去亲。能使英雄为下贱,解教富贵作饥贫。衣衫褴褛亲朋笑,田地消磨骨肉嗔。不信但看乡党内,眼前衰败几多人。一样人身几样心,一般茶饭一般人,同时天光同时夜,几人富贵几人贫。君子贫时有礼义,小人乍富便欺人。东海龙王常在世,得时休笑失时人。大家忍耐和同过,知他谁是百年人。瘦地开花晚,贫穷发福迟。莫道蛇无角,成龙也未知。但看天上月,团圆有缺时。”

齐鲁古道上的古村落 ——大寨村 

《戒赌十条》碑

庞德公,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东汉名士,大约生活在汉灵帝建宁至三国蜀汉昭烈帝章武年间。荆州刺史刘表数次请他进府,皆不就。刘表问不肯官禄,后世何以留子孙,他回答说:世人留给子孙的是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我留给子孙的是耕读传家、过安居乐业的生活,所留不同罢了。庞德公与当时隐居襄阳的徐庶、司马徽、诸葛亮过从甚密。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娶诸葛亮二姐为妻。学者谭良啸认为庞德公实际上就是诸葛亮的老师。至今,在襄阳城有庞德公纪念祠堂。

纵观此禁赌碑,可谓言简意赅。其内容至少可见四点:一、赌博危害之烈。素有民风淳朴的乡村,由于赌棍麋集,劣迹频闻,以致风俗大变,禁赌已势在必行。二、禁赌民心之齐。立碑同人为全庄人,可谓同仇敌忾,群起攻之,足见禁赌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三、查办赌徒之严。只有查实严究,才能震慑顽劣。禁令规定,不论窝赌窝贼,将一网打尽,并将房产充公。这样擒首端窝,可谓治标治本。四、禁赌决心之坚。首事同人不仅召集村民广为宣传,还立碑永久警示,并从严约束,如有违禁,不得循情宽宥,“无论亲眷厚薄,均罚京钱”,表明禁赌之决心,坚不可摧。据史料记载:清朝皇帝有鉴于明亡教训,在诸多方面整纲肃纪,励精图治。康熙、雍正两朝都严禁赌博。康熙“莅位之初,即用为大禁”。“由是斗狠酗博之羌民,屏息而不敢出,内则五城衙巷市井之贼日稀,外则商旅恬安,宵行夜宿,少遭劫盗,田畴益治,并里宴眠。”大寨禁赌碑作为重要的史证,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一段社情历史的记述,更重要的是警示后人,要以史为鉴,匡正祛邪。

大寨村自古还流传着“姜太公在此”“孟姜女哭长城”等民间传说。 如今,大寨作为古文化蕴藏丰厚之地,现已成为章丘南部山区重要的自然人文旅游区。

齐鲁古道上的古村落 ——大寨村 

孟姜女碑

齐鲁古道上的古村落 ——大寨村 

牌楼

齐鲁古道上的古村落 ——大寨村 

金湾小区

齐鲁古道上的古村落 ——大寨村 

长湾大坝

齐鲁古道上的古村落 ——大寨村 

碑墙

齐鲁古道上的古村落 ——大寨村 

(翟伯成:章丘区政协副秘书长、文史办主任,文联副主席)


山东自驾游网 ,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齐鲁古道上的古村落 ——大寨村
喜欢 (0)
[微信打赏]
分享 (0)
追风户外
关于作者:
给我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