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推荐使用最新版火狐浏览器和Chrome浏览器访问本网站

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红色青岛游"受关注

山东旅游信息 山东自驾游 13年前 (2011-06-19) 176次浏览 0个评论

  中国山东网讯红色清水砖墙,蘑菇石墙基。在四方区海岸路18号,坐落着一座四排平房呈方形围合而成的德式大院,这里是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我市第一面党旗升起的地方。

  1922年

  青岛工人总数已超过4万

  记者了解到,海岸路18号原系青岛四方机厂工人宿舍,建造于1904年。院子南边就是大康纱厂 (解放后的国棉一厂),北边则是隆兴纱厂(解放后的国棉三厂),东边门前当时是一条羊肠小道,再隔一条铁路就是四方机厂。这处大院位居多家工厂中间,位置易于联合工人力量又相对僻静,将其开辟为开展革命工作的根据地,充分证明了共产党人的远见卓识。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近代工商业在青岛崛起,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至1922年,青岛工人总数已超过4万人,其中产业工人约2万人。而他们大部分聚集在纱厂、码头以及四方机厂等铁路行业,又多居住在四方、沧口、东镇和码头附近。

  1923年

  青岛第一个党组织建立

  1923年春,中共北方区委派王荷波(化名满玉钢)来到青岛,以全国铁路总工会“五路联合会”(京汉、粤汉、津浦、正太、道清五路)的名义,与圣诞会领导人郭恒祥取得联系。在交流中,王荷波的话句句说在郭恒祥等人的心坎上,他们同意加入“五路联合会”。王荷波走后,邓恩铭以记者身份深入到四方机厂工人中间,并与郭恒祥建立联系,被聘为圣诞会秘书,不断开展革命启蒙教育。在王荷波、邓恩铭、王尽美等人的帮助下,郭恒祥等圣诞会组织者的觉悟不断提高,圣诞会成为中共在青岛改造的第一个工会组织。

  根据中共青岛市委党史研究室的资料记载,记者串起了那段红色的记忆。 1923年1月前后,王象午、王复元因职业关系相继到青岛,4月,邓恩铭受济南党组织派遣来到青岛,谋到《胶澳日报》副刊编辑的职务,开始有计划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同年8月,邓恩铭、王象午建立青岛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共青岛组,党的通讯联络点设在胶澳商埠工程课,9月,又在进步青年丁祝华任教的中国青年会附设模范小学(今湖南路51号)设立通讯联络点。 11月,社会主义青年团青岛支部成立。

  1925年

  青岛正式党员已达13人

  青岛党组织的力量不断壮大。1925年2月,青岛党组织改称中共青岛支部。至1925年3月,先后有延伯真、郭恒祥、孙秀峰等加入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达13人,候补党员11人……党组织的建立,给黑暗中的青岛送来曙光。其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此领导了四方机厂、日商纱厂工人大罢工,并推动形成了青岛历史上反帝爱国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1982年12月31日,由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并立碑,确定海岸路18号为“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同时被列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之际,市委、市政府决定修复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旧址房屋结构及内部布置,基本按照当年原状恢复。 2001年6月29日,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2006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 王萌

  老地下工作者捐献桌子曾秘密印制万份“布告”

  在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纪念馆的展馆内,有一张设计特别的桌子,每个抽屉的拉手连为一体。据悉,这张桌子是三合板做的,当时青岛还不能生产三合板,要从国外进口。 解放前,地下工作者聂希文就伏在这张桌子上阅读和抄写《新民主主义论》。当时为了掩护地下工作,聂家开了 “子俸药房”,为保证共产党人和革命材料的安全,药房里挖了一条地道,这张桌子就堵在了地道口做掩护。 1949年青岛即将解放,聂希文在妻子的帮助下,还是在这个桌子上秘密印制了一万份《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在其他地下工作者的帮助下“撒遍”全城。

  后来,聂希文同志将这张珍贵的桌子捐赠了出去。青岛解放时,他在青岛城插上了第一面红旗。除此之外,聂希文还捐赠一个台灯,一万份布告就是聂希文夫妇躲在被子里借这盏台灯的光秘密印制完成的,至今这个台灯插上电还能亮。


山东自驾游网 ,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红色青岛游"受关注
喜欢 (0)
[微信打赏]
分享 (0)
关于作者:
山东自驾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