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推荐使用最新版火狐浏览器和Chrome浏览器访问本网站

恢复年称 发展年俗

山东旅游信息 山东自驾游 13年前 (2011-11-01) 224次浏览 0个评论

恢复年称 发展年俗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节庆委员会主任 李汉秋

  中央号召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弘扬中华文化。发展中华年俗文化和其他传统节庆文化,是个改变“西强我弱”文化局面的有效环节,可以促进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正名为中华年

  年是什么?自然经济时代人们的生活周期离不开自然的节律,地球上时序更新的周期大约三百六十多天,这也就逐渐成为人类生活的自然周期“年”。中华民族早谙这个周期,在这“天增岁月人增寿”之时,回顾总结往年,规划祈愿来年,年复一年的“过年”积累成年俗文化,其核心是年终岁首辞旧迎新的“年”。

  中华历史上过“年”的传统大约总有三千年了。《说文》:“年,谷熟也。”“年”的本义是农作物的丰收。古时禾谷一年一熟,人们就将禾谷成熟一次称为一年。这是农耕民族先民的习惯。《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可见在周朝就正式将自然周期称为“年”。农历伴随中华民族走过漫长的历史岁月,是废不了也不应该废的,农历年的“年”地位也不应该废,积累数千年的年俗文化离开这个“年”字,就失去了根源,失去了核心。“年”是统领“节”的,失去这个“年”,中华年节体系也就群龙无首了。

  自从屡被列强的大炮轰开大门后,中国轻贱自己传统文化包括传统节日的潮流时起时伏,影响近现代大约百年。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引进西洋历法,以阳历为标准纪年,将1912年1月1日定为民国元年元旦。那时还算好,新旧二历并存。官方用阳历,民间社会仍习惯用农历。与双历制相适应的是两套节日系统,传统节日都是按农历系统。农历又被称为阴历、旧历。

  袁世凯篡权后,1914年的文件规定:“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由此,延续几千年的农历新年被降格为“春节”,“年”、“元旦”的名称硬被夺走,安在阳历1月1日头上。但是在传统社会“百姓皆不以为然”,仍然按农历过自己的年。

  1928年内政部呈文称:“一般社会,几不知国历为何事”,决定“废除旧历,普用国历”,“将一切旧历年节”活动,“按照国历日期举行”,“例如旧历年元旦日应有之各样点缀品及正月间一切热闹娱乐举动,可移至国历新年一月内举行。”而且派警察,强迫已歇业过年的商店开门营业,把一些年货强行捣毁,“一时间人心惶惶,将一个欢天喜地的新年弄出啼笑皆非之状”(文载道《风土小记》)。即便如此,老百姓还是顽强地不依不饶地延续自己的民俗年。到1934年初,国民政府不得不停止强制废除农历年的做法,不得不承认“对于旧历年关,除公务机关,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

  1949年制定的年节放假办法,春节作为唯一的传统节日列入法定假日。到“文化大革命”初的1967年,当局告示:春节不放假,以破除“过年”这种旧风俗、旧习惯。但民间社会依然延续着民族文化的血脉不肯舍弃“年”,在老百姓心中口中的“过年”、“拜年”、“年三十”、“大年初一”等等指的仍然是农历年。

  时至今日,废除农历的声音已难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每天新闻联播一开始就同时报了双历:阳历和农历。一般日历也都双历并印.既然承认双历制,也就顺理成章地要承认双“年”制,要恢复农历年“年”的地位。2010年,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中央文明办等七部委发布了《关于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方案》,明确春节的主题是“辞旧迎新”。正是因为过“年”所以才有“辞旧迎新”。每年外国元首大多数也是在此时祝贺华人过年。鉴于上述种种,建议中央:因势利导,通过一定的方式,正式确认双“年”制;在官方话语系统将传统的年正名为“中华年”、“农历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民俗年,共同的精神家园。作为过渡,“春节”暂且并用不悖。

  二、年俗主题辞旧迎新

  一年三百六十多天周而复始,这是生活的一个自然段落。年终岁首是辞旧迎新、“天增岁月人增寿”之时,也是庆享一年成果、规划新年生活、燃起新的期望之时。年复一年的仪式,积累成“过年”习俗,不断积累文化内涵,形成年俗文化,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愿景”——祈愿的生活状态。其中充盈着对生活的愿望、理想和心理祈求,积淀着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民族情感。连绵几千年的中国年俗文化所积淀的民族心理祈愿是很丰富的。择要而言,一方面是丰衣足食。这在习俗上表现为穿新衣、备年货,吃年夜饭要年年有鱼(“余”的谐音),正月初一要吃年糕(“高”的谐音),祈望年年富裕有余,一年更比一年高。另一方面是团圆平安、和谐吉祥。合家团圆吃年夜饭、守岁,尽享天伦之乐。拜年氛围中的人际和谐关系:尊老爱幼,团结和睦,彬彬有礼,互致祝贺,洋溢着亲情、友情、温馨,一扫粗野、嫌恶、仇怨。贴春联、贴“福”字、剪窗花、挂灯笼、放炮仗、逛庙会、赏花灯、看演出,“和谐乾坤福滿天”,充盈着求吉迎祥、普天同乐、天人和谐的气氛。年俗文化心理的以上两个方面,可以分别成为发展生产力的内在动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资源。

  眼下我国大部分地区人们已减淡对过年时丰衣足食的祈求,而加重了精神文化的祈求。对传统的家庭年俗,我们在继承时也需加以发展。例如,借家庭团聚之机发展家庭文化,把对祖先的祭拜提升为发扬优良祖德家风,把对长辈的拜年提升到尊老爱幼,并且创造出相适应的家庭文化载体。流行的送压岁钱的做法,易导致只重钱数,不重情份,我们可以提倡改送“压岁礼”――送给孩子最需要、最希冀的礼品。这就要求大人须关心孩子的需要和希冀,像杨白劳送喜儿红头绳,礼轻爱心重,孩子可由此感受亲情爱心。

  三、大力发展年俗文化

  六中全会决定提出:“依托重大节庆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中华年既是最重大的民族节日,又历来是民族民间文化的大荟萃,年假日要办好丰富的年俗文化活动,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团拜是好方式,可以增进人际和谐、群体凝聚力,除了单位团拜之外,可鼓励发展各种层面的团拜,如亲朋团拜、邻里团拜、社区团拜等等。

  庙会是大型的群众性年俗活动,是最重要的群众性、普及性文化娱乐活动,要重点办好。现在的庙会刚处于被长期废止之后的恢复阶段,远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期望。要调集人才,精心设计,大力创新,与时俱进。

  科技创新是庙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实施科技带动战略,促进科技与年俗文化相融合,普遍提高庙会的科技含量。可与科技馆、文化馆合作举办科技庙会、文化庙会,或庙会中的科技区域,例如引进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幻境极光等项目,要让人,特别是孩子,觉得好玩,有吸引力。

  鼓励创建年俗文化产业,促进年俗文化产业化、专业化,建立一支专业人才队伍。可以与文化企业、教育单位联手办庙会,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年俗文化创新体系。

  发挥人民群众参与和创造年俗文化的积极性,以年节为契机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年俗文化、庙会活动要与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紧密结合。贵在参与,参与就快乐。引导群众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群众性文化活动选出节目到庙会表演展示,他们是庙会的主角,庙会是他们的舞台。

  元宵是过年和冬闲时期群众性文艺活动的大会演、大检阅,人们以娱乐嬉闹的方式为年假作总结。如果说春节重在家人亲友的团聚,那么元宵就是城乡社会化的公众活动。自汉文帝以来,“与民同乐”成为元宵节的传统,由于元宵夜突破日常的生活禁忌,“元宵闹夜”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中难得的文化景观。元宵节俗活动通常在公共场所进行,如踏月走桥、看花灯、猜灯谜,耍龙灯、扭秧歌、台阁社戏及放焰火等等,“闹元宵”成为元宵节俗的特征。元宵的喧闹以及元宵美食,在传统社会均有着祈求丰年、期盼太平的动机与寓意。

  我们应发展元宵的这一文化特质,将此传统发展成为“亲民”的大联欢。有意识地为城乡居民拓展社交娱乐的空间,有组织地开展群众文艺大会演、民俗活动大巡游(如社火)等。鼓励广大群众参与,让传统的“闹元宵”变成城乡的“狂欢节”,这有益于活跃民族精神、建设和谐社会。

  六中全会决定“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休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这非常必要。现在有些地方干部只看重有经济效益和关乎绩效的节庆活动,建议把以年俗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文化建设的业绩,纳入上述考核评价体系。


山东自驾游网 ,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恢复年称 发展年俗
喜欢 (0)
[微信打赏]
分享 (0)
关于作者:
山东自驾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