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推荐使用最新版火狐浏览器和Chrome浏览器访问本网站

浙江省过春节习俗的现状与对策

山东旅游信息 山东自驾游 13年前 (2011-11-01) 242次浏览 0个评论

浙江省过春节习俗的现状与对策

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 方一新

  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一系列的民俗活动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农耕文明的精华,承载了人们对合家团圆、健康向上、富足美满的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并集中展示了我们的民族性格特征。曾几何时,春节成为大家儿时生活最美好的回忆。然而,在商品经济冲击的今天,在工业文明的大环境下,“年味变淡”几乎成了整个民族的一块心病。本文试从浙江省的春节习俗谈起,通过调查,分析原因,探讨对策,希望能够对于实现“过好年”这个共同愿望,有所帮助。不足之处,请博雅指正。

  一、浙江省的春节习俗

  浙江既是经济大省,文化大省,也是一个农耕文明历史悠久的大省。体现在春节习俗方面,既有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一些习俗,同时又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浙江人的春节世俗有:

  (一)腊月二十三,小年。农村人一般要大扫除,办年货,送灶君菩萨上天。也有些地方在这一天祭祖。过年拉开序幕。

  (二)大年三十,除夕夜。贴对联,放鞭炮、烟火,吃年夜饭,守岁,祭天地菩萨。有些地方在这一天开始给“压岁钱”了。年夜饭是比较隆重的,家人要团聚,饭菜要丰盛,要有鱼,取“年年有余”之意;除夕饭不能全吃完,要留饭于初一吃,取“吃剩有余”之意。守岁一直到晚上12点,新岁到来,烟花庆祝。

  (三)正月初一,过大年。首先是“开门炮”。初一凌晨,家家户户争先恐后打“开门炮”,一般认为,越早越好。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中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有讲究,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疾病灾难,并表示接新年。三发鞭炮越是声音宏亮清脆,越是吉祥。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红花满地,喜气洋洋,此时,年味最浓。

  其次,穿新衣,祭祖拜神。农村城市,男女老幼,都换上新衣。农村一般摆上香案和祭品,中堂挂起祖宗图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头神、白虎爷、井神、土地神、财神)。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业兴旺。

  拜年。初一晨起,先在家内,晚辈给长辈拜年。从初二起,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节。按旧习,温州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初一不拜年的习俗在浙江部分地区还保留。

  (四)春节期间的习俗。新年鼓:春节期间,民间娱乐活动较多,如新年鼓和吹打乐。新春天亮,小孩结队成群,沿街敲锣打鼓,叫“新年鼓”。有些村子则集合村民,演奏各种乐曲,有吹打曲,也有清唱,欢乐而热闹。

  舞龙灯。“龙灯”又称“板凳龙”,就是表演者每人背着一截截板凳,每截板凳上,都有一个半圆形的、用竹编纸糊的花灯,连成一条长长的龙,在龙头引领下,舞动起来,场面十分壮观。根据龙头的造型,板凳龙有仰天龙、俯地龙、大虾龙等类型。花灯造型各有不同,有方灯、酒坛灯、字灯等;花灯内容也丰富多彩,有民间传说,有梅兰竹菊,而这些也都是民间画手的拿手绝活。可以说,每次舞龙灯也是画手们大显身手的时候。据说龙灯最长时有五六百截板凳,上千人参与,气势恢宏。

  点岁灯:从初一至初五,每晚在寝室中燃灯,直到天明,名曰“岁灯”。

  迎灶神。在平阳等地,初三凌晨或初四夜晚有迎灶神的习俗。

  收珍。正月初五,每户人家把摆在中堂上的祖先画像及各种祭品收起来放好,这叫“收珍”。

  迎财神。浙江有些地方有在正月初五迎财神的习俗,以祈求新年财运亨通。

  抲年鬼。浙东地区有“抲年鬼”的风俗,源远流长。“抲年鬼”从腊月初一开始,到十五结束。辞旧迎新之际,家家户户为了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过新年,因此要扫荡一切人间之鬼,以免祸患滋生。“抲年鬼”时,有村民扮演钟馗,头戴一顶武状元帽,脸挂一串红胡子,手执宝剑,腰系铁索,挨家串户地进行吆喝抲鬼。各家各户要给予扮演者应有的报酬,新房旧房还有区别。

  喜口彩:过年期间,民间喜讨口彩,只准讲吉利话,忌讲不吉利话。

  (五)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吃汤圆,放烟花,赏花灯,猜灯谜,看戏。过年结束。

  (六)新年禁忌。初一一般不扫地,新年春节期间不吵嘴,不动刀斧,不剪头发,不杀生,禁讨债。据说,吵嘴会落彩头;刀斧是凶器,动了不吉利等。还有不能说不吉利话,不能打骂人等。

  二、浙江春节习俗的特点及现状分析

  就浙江的春节习俗的特点而言,最大的特点是地方特色浓郁。春节是展示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一个聚焦点,而浙江是一个农耕文化历史悠久的文化大省,其春节习俗的地方特色很明显。“抲年鬼”、“板凳龙”以及一些饮食方面的习俗,都具有很浓郁的地方特色,也是今后应当着力保护的对象。

  就浙江省春节习俗的现状而言,有些习俗的范围有所缩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年味淡”是国人的普遍感受,浙江也不例外。分析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

  (一)商品经济的冲击。过年(也包括其他传统节日)的商业氛围远远浓于文化氛围。每逢过节,铺天盖地而来的是商业广告,打折促销……庙会变成纯粹的商品展销会。过多的功利化的宣传和活动,无形中抹杀了人们记忆中的年味儿,取而代之的是吃饭、请客、送礼。

  (二)外来文化的冲击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年轻人懂得圣诞老人、玫瑰花的含义,却不知门神是何许人。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所造成的空虚被新奇的外来文化填补后,极易造成对本民族文化的不自信和缺乏认同感,并转而盲目崇信外来的文化。“年味淡”危及的不仅仅是一个节日,说严重点,它影响甚至动摇了一个民族文化的根。

  (三)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一些过年的风俗缺少了载体。春节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农耕文明,现在,我国正在经历着由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这是一个必然要发生的不可逆的过程。高楼大厦取代了农村小院后,贴对联合门神的位置捉襟见肘。鞭炮烟火,也不是处处、随时可以燃放的。短信拜年,取代了走亲访友见面时的热情与寒暄。这些,都使年味变淡。

  (四)人的因素。有些单位和企业抓生产,赶任务,提高春节期间的加班费,使得一些人产生不回家过年的念头,而春运“老大难”的问题则坚定了这些人不回家的信念。高铁、动车提高了政府特别是铁路部门的政绩,却解决不了回家难的问题。那首《常回家看看》曾感动了无数人,为什么?因为,过年,合家团圆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家人不能团聚,还有什么年味可言。

  三、关于如何过好春节的对策探讨

  在人类社会进入到第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今天,在科技迅猛发展、经济日益繁荣、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下,如何拯救春节,如何使春节过得更有年味儿,怎样保持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华并使之发扬光大?值得我们思考和反省。特提出如下建议,以为引玉之砖。

  (一)传统文化教育要先行。春节,也包括其他传统节日,如端午、清明、重阳等等,都是传统文化的显性载体,也是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形式,不能一放假了之。这些节日是怎么来的?有哪些习俗?为什么会有这些习俗?哪些习俗是我们地方特有的?这些都应该加强宣传和普及,尤其是对广大的青少年。连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都不了解,还谈什么传承?年轻人又怎么会喜欢这些节日?这方面的教育不能缺少,引导不能缺位。

  (二)要有包容的心态。文革期间,我国有一大批传统节日都被戴上封建迷信的帽子而遭到打击和封杀。改革开放后,这些节日逐渐恢复,但有些传统习俗渐渐被人们遗忘,许多美好的东西仅仅保存在记忆中,已一去不复返。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文化上要有包容的心态,一些祭祀、驱鬼的活动,无非是表达对风调雨顺、幸福安康生活的向往,不应动辄将其与封建迷信牵扯到一起。

  (三)文化政策以及经济上的扶持。一些积极的、带有地方特色的习俗要加以保护,如舞龙灯、庙会、地方戏曲等。既要有政策引导,又要建立专门的机构来组织、推广,使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尤其是节假日业余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变成必不可少的生活习俗;与此同时,对这些文化习俗要加大经济和财政上的扶植和投入。口号解决不了问题。

  (四)农村包围城市。我们的初步调查发现,一些农村甚至偏远山区的春节习俗保存相对较好,而城市则相对较差。可否考虑,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办法,即将一些本地共同认可的习俗活动向城市移植,而不是让商业活动主宰节日活动?此外,春节期间,医院、交通、公安等重要部门肯定要上班,但对有些单位(特别是企业)则应当出台限制以高额的加班费为诱饵的加班政策,让员工都回家过年,就像有些农村说的那样:“天大的事,过完年再说。”

  (五)将春节的主宰权还给文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成为无视传统文化的遮羞布。事实上,中央一直强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春节是传统文化的节日,不是商业的节日,应当让春节回归传统文化的怀抱。春节期间的活动应更多地考虑文化的因素,营造传统文化的氛围,而不是商业的氛围,春节打造的不应是“黄金周”,而应是“文化月”。

  (六)考虑时代性,要有创新。时代发展了,春节不能完全按照以往农耕社会的方式去过,应当考虑其时代性。这需要有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契合点。事实上,春节晚会是一个不错的创意,一个很好的契合点,已经深入民心。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春晚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成为除夕夜的一道不可缺少的文化大餐。但是近年来,却不尽如人意。作为浙江省来说,应当考虑办几道适合本省民众口味的文化大餐。这些活动应该吸取央视春晚的经验教训,体现本省的文化特色,体现民意,体现民生。

  (七)关于春节“申遗”。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的成功深深刺痛了国人的心。于是有了春节“申遗”的呼声。“申遗”不是目的,目的是在于文化的保护和发扬。就浙江省而言,应当考虑的也是文化的保护和发扬。首先,要加强对各地春节习俗的研究,这些习俗,在地方志中都有记载,要理清文献脉络。其次,保护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即上面所提到的第3点,政策上和经济上都要扶持。可以考虑恢复部分历史上流传已久的文化活动,只要办得好,民众喜欢参与,就能形成习惯,恢复习俗,就能保护文化。

  以上数条,仅仅是笔者初步的思考和粗浅的探讨,可行性如何,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论证。

  令人高兴的是,近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会议提出:“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这为重视春节这一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过好春节提供了最强有力的保障。我们有理由相信,春节和相关习俗一定会得到更好的重视,人们会过上更加丰富多彩、更具当代气息的春节。


山东自驾游网 ,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浙江省过春节习俗的现状与对策
喜欢 (0)
[微信打赏]
分享 (0)
关于作者:
山东自驾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