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推荐使用最新版火狐浏览器和Chrome浏览器访问本网站

发展春节文化的一些问题和对策

山东旅游信息 山东自驾游 13年前 (2011-11-01) 286次浏览 0个评论

发展春节文化的一些问题和对策

西安市文史研究馆

  文化是确定自我身份的重要手段和力量之源。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即文化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深层主题。文化的可持续输出,是大国崛起的重要软实力基础。我们该如何捍卫自身的文化安全?如何向世界输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很重要的一个方式就是春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输出。如今,华人遍布世界各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这种文化基因被带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其对内的凝聚力和对外的吸引力不容忽视。

  2005年11月25日,韩国“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虽说韩国端午祭与中国端午节是不同的节日,但紧随其后,一些学者提出若干违反历史的论题:甲骨文、中医是韩国人发明,老子和孔子是韩国人,等等,不一而足。这种掠夺中华原创文化为己有的民族主义成为对中国文化的直接挑战,也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面临了更多的危机和障碍。另一方面,我们更应该反观自省: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经历了“文革”的断裂期,支离破碎;随即又遭遇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凄清冷落。其保护、传承与创新,变得十分紧迫,也十分艰难。

  节日文化内涵严重缺失。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了“法定节假日”的保障,却失去了与之相称的文化内涵。只是“看春晚、放鞭炮、吃年夜饭”三大件,内容模糊,形式单调,缺乏吸引力,没有“年味”。说到底,“假日”的成分大于“节日”。

  应该说,春节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被摈弃掉了,还有一部分文化内涵被误读、误传,只剩下“吃”文化。而节日中的“听觉盛宴”(鞭炮、锣鼓、秧歌等)、“视觉盛宴”(对联、门神,元宵节赏灯、焰火)、“娱乐盛宴”(迎财神、庙会),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展现。

  春节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必须理论先行,以理论指导实践。改革开放以来,在传统节日和节日民俗方面,专家学者发表出版了不少论文和学术著作。但总的来看,创新成果稀少,对春节文化内涵深入系统的研究不足;研究成果不适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青少年和普通百姓难以接受。更缺乏与国外优秀节日文化的对比研究。

  建议组织、支持专家学者,加强对春节文化的研究,建立复兴春节文化的智囊团。各级政府要进行必要的投入,组织专家学者对春节文化进行深度的调查、研究和梳理,各省市也要对当地的特色春节文化现象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推出地方的研究成果。尤其要注重比较研究和对策研究。

  同时,各地应组织节庆专家,参与每年的春节文化活动方案论证会,使春节文化活动凸显自己城市的独特品质,搞出风格。

  节日文化作为活态文化,只有在传承与创新中才能得到保护。不能仅靠理论研究,靠文物展示和文字记录完成,而是靠大家一起“游戏”而传承。所以,保护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不能停留在“说”的层面、“理论”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做”的层面、“实践”的层面。在春节文化传承与创新中,我们主张“政府主导、民间主办、专家主智、市场运作、社会参与”。

  首先,要调动社会各界、尤其是青少年参与春节文化活动的热情。节日文化最具群众性,民众的热情参与十分重要。春节是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具有强烈生命力、具有广大民众信仰的节日。每年的“春运”,被誉为规模最大的周期性人类大迁徙,足以说明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分量。但春节不仅仅是合家团圆,还要有各式各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当前,我国传统节日面临着现代文明发展的挑战,许多传统节日的内容已经不适应现代人的需求,比如求神祭祖等;许多传统节日的形式也正在被人们不断改良,如节日祭祖中的叩头变为鞠躬;春节期间以家庭为核心的节庆主题,正在转化为以社区、以城市为核心的节庆主题,节日的氛围也由一家一户的装饰,转变为以城市街区为主的装饰。但总的来说,我国的春节等传统节日,从内容到形式比较封闭,比较乡土,比较粗放,体现着浓厚的农业文明的色彩,与日益现代化的城市不搭调,与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心理喜好不一致,这也是她受到冷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都关注春节,参与春节活动,春节才能得到保护,才能得到发展。

  我国青少年的春节文化教育严重缺失。传统节日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着民族文化,积淀着民族心理,是民族的“文化基因”。但我国青少年对中国传统节日所知太少,不知道有哪些传统节日,哪一天过,怎么过,更不知传统节日的来历、内涵。如此一来,春节等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便无从谈起。我国的传统节日在追求欢乐、尤其是群体狂欢方面,不如西方节日,这一点也不利于青年一代接受。青年人在自己的节日里找不到乐子,自然到西方的节日里去寻找,结果圣诞节、情人节就被追捧了起来。所以,我们与其谴责青年人“离经叛道”“崇洋媚外”,不如将我们传统节日里的欢乐元素,尤其是像元宵节那样的群体狂欢元素发挥出来,多在春节期间增加群体性的大型活动,牢牢地牵住年轻一代人的心,使我们的春节活动重新焕发活力。

  其次,民间社会团体或相关组织要成为春节活动的主体,要运用市场化的规律,策划组织运营春节文化活动。春节活动不仅是文化现象,也是很重要的经济和社会现象。节日期间是最大的消费旺季,节庆活动最终是靠市场化来实现的。但要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赢,有一个相对漫长的市场培育过程。以西安为例:从目前调研来看,西安的春节文化活动效益比较差。大唐西市2011年春节庙会投入200多万,直接收入20多万,基本上是赔钱赚吆喝。作为企业行为,这种做法不能长久。西安小雁塔每年与人合作的祈福庙会,最好的收入也是100万,除了分给合作方外,自己没有太多的经济效益,图的也是影响力。大唐芙蓉园每年的春节文化活动基本上也是经济效益持平。总的来看,没有形成一个“拳头”产品。春节文化活动规模比较小、比较分散,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合力,影响力不够。

  应不断学习、借鉴西方节庆活动的管理经验,最终达到以节养节的目标。把节庆活动做出品牌、形成影响,通过专业从事节庆活动的公司形成市场效应,使节庆活动的投入与产出逐渐成正比。

  第三,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一般来说,应让节日回到老百姓的手中,政府不要管的太多。至于老百姓手中的传承是原汁原味,还是融入了新的味道,相信智慧在民间。事实上,春节文化正是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交融中发展起来的,它有着足够的“容纳之量”和“消化之功”,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传统节日遭到现代社会习俗的挑战,春节文化已经不能在过去的家庭背景与血缘关系中完成。尤其是随着日益严重的城市化进程,人们走出了农耕社会的文化土壤,来到了全新的城市环境,传统岁时节日里的所有风景都发生变异。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仅仅靠放假,让老百姓来解决全民的过年过节问题,就显得我们的政府有不作为之嫌。尽管春节文化根在民间,但是政府的提倡仍是发展春节文化的关键因素。没有政府的主导和引导,春节文化要火起来仍要经过较漫长的过程。

  如今,国家在春节放假后,不少城市的春节活动处于空白、自发的状态,处在一种探索期。政府方面没有有计划、有组织、有主题的引导指令,基本上各地都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发地在搞。这样确实利于发挥民间的积极性。但在民间还没有能力对春节文化有更广泛的传播的情况下,春节文化还刚开始恢复时,政府的倡导和引导,尤其是对春节大型活动的投入,直接影响到春节期间各项活动的规模和节日市场的兴起。

  政府应发挥公共服务和管理职能,引导、鼓励、支持春节文化活动,活跃人民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使春节真正成为老百姓的节日。尤其在春节的大型节庆活动中,搞好民众的安全保卫和交通问题,要不断提升对大型节庆活动的管理水平。不能因为节庆活动可能出现安全问题,就因噎废食,以怕出事禁办节庆活动。怕出事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问题,但是,重要的是不断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的办节经验,找到解决办法。“怕”是一个城市管理者不称职、不成熟的表现。

  应由政府牵头,借鉴国内外好的经验,组织专家对现有的春节文化活动进行整体梳理包装,经过精心策划,形成一个春节文化的“拳头产品”,集中打造,统一推广。以西安为例:这几年西安市旅游局以“幸福生活天天游”为主题,对西安的春节文化活动进行了整合和提升,在《西安晚报》等媒体公布每年春节文化旅游的“春节活动好去处”,也通过旅行社对春节期间来西安的游客进行组织推广。但旅游局仅仅是引导游客去参观现有的春节活动,而对春节活动的“内容”是无力组织与策划的,这样就起不到整合的作用。西安市文化局主要是负责春节的公共群众性文化活动,也不能组织有特色、有影响的春节民俗文化活动。这样,真正搞春节文化活动的是一个个独立的旅游景区或单位,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考和经济条件搞活动。总的来看,西安的春节文化活动没有一只强有力的手来整合。

  再者,政府负责公共性文化的投入,而春节这个全民族最大的公共节日却缺乏政府的投入,显然是不正常的。建议政府将春节文化纳入公共文化管理领域,每年统一投入。目前很多地方的春节文化活动,大多由民间团体运作。从市场化来看,这类文化活动经济效益差,长此以往难以为继,建议政府给予经费补贴支持,帮助做强做大这些文化活动,最终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


山东自驾游网 ,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发展春节文化的一些问题和对策
喜欢 (0)
[微信打赏]
分享 (0)
关于作者:
山东自驾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