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推荐使用最新版火狐浏览器和Chrome浏览器访问本网站

文化旅游如何结合?旅游文化牌谨防"虚火"

山东旅游信息 山东自驾游 13年前 (2011-11-24) 176次浏览 0个评论

  最近,华侨城集团对外宣布,要打造中国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与大阪环球影城签署合作备忘录,并同时启动内部业务板块重组,将文化业务独立清晰化处理。这一举动引发业界热议,作为旅游地产项目的先行者,实现向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型意味着什么?旅游业会否出现一股文化项目投资热?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结合如何才能恰如其分?本期圆桌会邀请业界专家就此话题展开讨论。

  背景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包括,一、决定到2020年,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二、决定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要以国有经济为主导、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以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基础;三、决定要加快培育出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

  观点一??

  旅游地产转型为文化旅游产业是必然

  主持人:近日华侨城集团对外宣布最新的商业定位,要成为以文化为核心、旅游为主导,中国领先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型开发与运营商。华侨城集团方面对媒体表示,华侨城目前所持有的现金流将大规模投向文化产业,同时会整合已拥有的旅游产业,在通过加大对文化科技的投入,以完成对现有项目的升级改造。从旅游地产转型为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各位怎么看这一转变?

  劳毅波:文化项目可分动态和静态,静态的投资周期较长,回报较慢,而动态则相反。但不可否认的是,旅游靠文化包装,对休闲旅游市场的确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尤其是动态性的文化,比如文艺演出,通过大场面大制作声光电项目吸引眼球,这些观赏性表演对拉动消费是有好处的。但是能否让更多的传统文化通过这个平台得以发扬或传承,还有待观察。

  李进茂:我觉得这种紧跟政策,抓紧机遇转型的做法值得肯定。实际上,华侨城从最初发展旅游,接着带动房地产开发,形成规模,领先于同行,然而现在房地产政策在逐步收紧,土地上扩张有限,旅游产品也逐步为人所熟知,发展确实遭遇瓶颈。紧跟大方向,抓好政策导向,由旅游地产转向文化旅游产业的确先人一步。能提出这一做法,也因为华侨城在文化方面有着不错的积累。比如有自己的电子信息产业,有主题公园、博物馆和演出队伍,同时具备了技术基础和文化基础,将大的资金投入到这方面的资源整合上,无疑是一良策。

  刘思敏: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当然是好事,但能否取得真正的实效,目前还不得而知。实际上,这个新定位是将原来发展模式的升级,通过加大对文化和科技的投入,相对减少普通地产的投入。但是本质上变化应该不大,发展路径也还是旅游+地产+文化相结合的模式,

  观点二??

  文化旅游发展不仅是挖掘传统文化

  主持人:从中央到地方,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国营企业,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氛围都颇为浓厚,文化项目投资也逐渐启动。比如河南洛阳出台龙门石窟园区发展的相关战略规划,提出5年内投资260亿元打造唐城古镇;西安的“大唐西市工程”正在进行,欲重建唐朝西安一个贸易市场,总投资约35亿元。文化与旅游的联姻貌似天经地义,但这些文化项目是否有较大的盈利空间?还是有可能沦为“文化旅游搭台,房地产唱戏”?

  刘思敏:旅游和文化结合没有错,但目前存在一些误区。比如,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化被认为是最值得挖掘的旅游文化,因为它们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为旅游增添了不少吸引力,但是如果把文化旅游的开发就看作是一味向老祖宗索取资源,这就大错特错了。大众文化、现代文化、科技文化,只要是优秀的文化都可以和旅游业相结合。一些项目结合当地的特色传统文化,进行产业化发展,丰富内容,拓展规模,或许本来就有地缘优势,与传统文化有着血脉相连的关系,但是这只是其中一条路径,并不意味着每个景区或者文化投资都要走这条路,也未必走得通。

  劳毅波:我担心的是,文化最终沦为旅游地产的“美丽外衣”。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再搞一个唐朝盛世?唐朝文化和现代生活的相通点是什么?这里会有多少东西能真正打动人?为了文化而“造文化”最终是不会赢得市场的。我相信人们旅游过程中,对文化有所诉求,是因为想要找到一些共鸣。比如未来有可能建设的广州外来工博物馆,人们以一种角色代入的方式进行游览参观,感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所关联,这样的文化诠释才显得有深意,而不是空洞的做几场秀就叫文化了,如果是文化,那也是快消文化,难以持续。如果不能靠其支撑的话,文化产业所获得的回报有限,那么最终难免依靠房地产的运营。

  李进茂:我反对造伪文物,但是仿古文化的存在其实无可厚非。文化旅游项目最后会否沦为地产项目,这一点要视具体情况而看。如果是刚起步的大型旅游项目,可能需要地产业的帮扶与支撑,但如有具有相当雄厚的实力,既有资金的支撑,又有技术和文化的基础,转型的痛苦能就会少一些。

  观点三??

  文化旅游产业要防演艺市场“虚火”

  主持人:主题公园打“文化牌”向来是经营策略之一,表演五花八门,秀场节目不断,也有的剧目凌乱不堪,耗资巨大,更多的是为夺人眼球,各位怎么看?

  李进茂:我并不认为只属于小众的就是文化,是艺术,大众文化或许更有生命力。大型的文艺演出,户外的声光电表演或许是一种快餐文化,满足人们视觉需求,但只要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和艺术含量,还是值得肯定和推崇的。而且如果要长期拥有市场号召力,文化产品也要推陈出新,不断寻求变化,快餐文化并不一定就是垃圾,也可以快得有味道。

  劳毅波:我持反对意见。有时候我们花钱看一场演出或是马戏,视听享受顶多就是娱乐,有多少东西能够引起思考或是共鸣的,其实并不多。还有一个普遍现象是,在众多文化游中,游客多半偏好看表演,而不是逛博物馆看展览,流行文化在旅游业同样吃香,但是未必能持久,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是沾不上边。

  刘思敏:演艺市场的确存在虚火。无论是主题公园,还是户外大型实体表演,有些一开始的确很火爆,但大部分经营状况不佳。尤其是实体演出,投资大,但并未有较大的经济乃至社会效益,这不得不引起业界的警惕。搞文化旅游当然不是仅仅搞一台文艺演出,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更不是仅仅贴一张“文化”的标签。

  观点四

  旅游与文化结合要从人文关怀出发

  主持人:如果要旅游和文化恰如其分的结合,真正打造出文化旅游产业的龙头,华侨城现在开创的新模式是否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对主题公园来说,怎样打“文化牌”才能既利于文化产业发展,又能让旅游业在转型升级中少一些阵痛?

  李进茂:的确,从旅游地产商向现代服务业开发和运营商的转型是顺应发展趋势的。打“文化牌”是好事,但是如果大家打的牌都一样,那显然不利于行业发展。找准各自不同的定位和方向,避免产品的同质化和重复性,令文化产品变得多元化才是必要的。

  但是向文化旅游业的转型过程并不是毫无隐忧可言。并不是所有旅游地产商都具备转型的条件和基础,也许华侨城的这一转型成功,随后将掀起业界跟风的现象,文化旅游项目投资热或将兴起,从而导致文化旅游产业虚高的情况出现。

  劳毅波:打文化牌首先应该要本着人文关怀出发,而不是一昧冲着商业利益。主题公园、景区要真正实现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应该是将这里逐步变成人们在成长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培育场地。比如,野生动物园除了有动物表演外,还有对动物成长期、生活习性等各方面知识的展示,让游客像是在读一本关于动物的百科全书,看到饲养员对动物的尊重和爱护,真正起到文化教育的意义。但是从目前很多以营利为目的的动物园来看,多是表演“困兽之斗”,虐待动物,伤害动物,即便拿得出一台颇有看头的马戏表演,但实际上人文关怀早已缺失。

  刘思敏: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结合之前,先要看看哪些文化适合产业化。并非所有文化都可以产业化,都能产生经济效益,而有一部分则可以恰如其分地转化成产业化,并很好地与旅游业相结合。

  本期嘉宾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刘思敏

  广东省旅游协会秘书长 李进茂

  广东决策研究院旅游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 劳毅波(南方日报 记者 周人果)


山东自驾游网 ,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文化旅游如何结合?旅游文化牌谨防"虚火"
喜欢 (0)
[微信打赏]
分享 (0)
关于作者:
山东自驾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