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推荐使用最新版火狐浏览器和Chrome浏览器访问本网站

骨刻文密码解析

山东旅游信息 山东自驾游 13年前 (2011-12-27) 252次浏览 0个评论

  骨刻文解读举例:

  1.炎

  骨臼的右上 “炎”字出于寿骨2号的一件骨臼方有两个人物形象。左侧是一神情庄重的方脸男子,头上饰物虽已无法辨认,但身上衣物依然清晰,领口呈“乂”字形向下散开,含威不露,完全是一位胜利者的形象。右侧一位头上插着鸟羽翎,像一簇火焰,眼睛圆睁,微微俯首,一副威武不屈的形象。

  根据寿光骨刻产生的年代,结合《史记》关于炎黄大战之后达成联合的记载,这幅图中的两个人物应该是炎、黄二帝。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看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美术作品,同时也是最早的图形文字。笔者认为,这位方脸中年男子就是黄帝,面前刚毅、克制,向他俯首的中年男子就是炎帝。炎黄聚会,应该发生在炎黄大战以后结盟之时,因此名之为“炎黄结盟”图。两个人物的表情、关系也把握得恰到好处,十分有分寸。

“炎黄结盟”,寿骨2

  图中的炎帝既是一位历史人物形象,又是象形字“炎”字的初始。在骨刻文中为象形字:炎帝头上火苗一样的鸟翎构成一个“火”字,眼睛和鼻子构成另一个“火”字,两个“火”字组成一个“炎”字。从中我们可以初步体会到骨刻文造字的艺术手法。

  关于炎帝的形象,《帝王世纪》描述:“炎帝神农氏,姜姓也,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都陈,作五弦之琴,始教天下种谷,故号神农氏。一种是头戴冠巾。从骨刻文(图)中分析,炎帝头上不象牛角,即便有的人也长了角,但不会如此高、如此长,而这个形象极似两根鸟尾羽翎,或是类似今天戏剧中人物头上的饰物---雉鸡翎。《帝王世纪》的作者如果见到这幅骨刻图,很可能就会改变“人身牛首”的描述。

  由此可以看出,“炎”字在造字之初是一个描绘炎帝的象形字。本义应该是炎帝的略称。但是在骨刻文、甲骨文出现之前,人们所看到的最为久远的汉字也只有金文,因此把“炎”字解释成为会意字也就并无不妥。《说文》:“炎,火光上也。从重火”。《书·洪范》:“火曰炎上”。本义演变为:火苗升腾。引申为炎热、酷暑。《云汉》释“炎炎,热气也。”

  2.黄

  “黄”字亦出现于寿骨2号骨臼。骨臼的右上方那位襟怀坦荡昂首挺胸的方脸男子就是黄帝的形象。他是“炎黄结盟”的主角,也是“黄”字的原型。“黄”字的上部“”正像黄帝插着簪子的发髻,中间的“由”字像黄帝的四方脸,下面的“八”字像黄帝衣服的领口。甲骨文的“黄”字明显是骨刻文的改进,“黄”字头上的发髻写成王冠状的“︿”。金文始写成“廿”,之后成为现代汉字的“黄”。

  由“炎黄结盟”图可知,“黄”为象形字,是黄帝形象的描绘。在甲骨文中仍然是象形字:“象佩璜形。上为系,下为垂穗,中间为双璜并联状”。本义:黄帝的略称。黄帝为轩辕氏,为什么称为黄帝?司马贞索隐:“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由于黄帝与黄色有关,于是,到甲骨文中“黄”的本义便由黄色取代。《说文》:黄,地之色也。

  骨刻文的发现揭开了“炎”、“黄”二字造字之初为象形字的谜底。由图可知,今天所说的“国字脸”,就是黄帝的“由”形四方脸。

  3.蚩

  “蚩”出于寿骨1号的一块骨臼。该骨臼共有六个字或曰六幅图,正上方是一个形象逼真的人物头像。头像的头上有几只角,形成一个“屮”字,额头的抬头纹形成一个“一”字,鼻子与下巴形成一个 “虫”字。经反复揣摩,终于发现这这个人物头像原来是一个“蚩”字。显然这个“蚩”字是用东夷战神蚩尤的头像构成。

  关于蚩尤的形象,《述异记》云:蚩尤“食铁石”,“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从寿骨1号图像分析,这不象牛角的形状,很可能是一种头饰。创作者显然捕捉了蚩尤的形象特征,创作了这幅惟妙惟肖无比珍贵的“战神蚩尤”图,来纪念这位东夷民族的人文始祖。后人不仅写“蚩”字时这样写,而绘制或雕塑的蚩尤像也与此图的形象极其相似,足见后人对于蚩尤的描绘极有可能是以此为蓝本。

  “蚩”为象形字,描绘的是蚩尤的形象。本义:蚩尤的略称。甲骨文、金文承继了骨刻文的写法。后人不知道蚩字的来历,解释为形声字,从虫,之声。本义:蚩虫。《说文》:“蚩,蚩虫也”。有的解释为上面的“屮”是人的脚,下面的“虫”是蛇,蛇咬人的脚。《释名》:蚩,痴也。这些都是词义变迁的表现。看来“蚩”字自古就是蚩尤的专用字。

  4.颉

  “颉”字出于寿骨2号骨臼。骨臼的另一侧,有一个梗着脖子的人物头像,头顶扎一发髻,鼻梁清晰,脸右侧隐约有三四条较深的皱纹,就像几只无法睁开的眼睛,脸左侧腐蚀较重,为一只眼睛。头像右侧上下布满了似鸟、似兽的许多图案,似乎表示这些都是他的作品。

  这种多重眼眉的图像,很可能是较深的眼带,使人极容易与仓颉形象联系起来。《论衡·骨头相》中说“仓颉四目”。还有的记载仓颉“龙颜四目,生有睿德。”也有传说他仰观天象,俯察万物,首创了“鸟迹书”震惊尘寰。这些记载可能与此图有一定的因果联系。笔者据此认为这幅图极有可能是仓颉造像,而这个造型就是“颉”字。

  上述推断如果无误,则“颉”字在骨刻文中为象形字。本义:仓颉的略称。甲骨文中“颉”字未出现,金文中很明显变成形声字了。《说文解字》中说:“颉,直项也,从页,吉声。”可知仓颉的颈项是僵直的,与骨刻文的造像一致,金文“页”字就明显是参照仓颉形象而成字的,反映出金文与骨刻文的继承关系。

  5.昊

  “昊”字出于寿骨2号骨臼中图像。这幅图像形似一位鹰鼻子、头饰鸟羽毛的中年人,极似史书中少昊形象的描述,同时也似一个“昊”字。

  少昊,黄帝之子,又称穹(空)桑氏、金天氏,名字叫挚,本相是一只金雕。少昊是东夷部落领袖,人文始祖之一,开始以玄鸟,即燕子作为本部的图腾(嬴),最后以凤鸟为崇拜图腾。《说文解字》中说:“嬴,少昊氏之姓。”“嬴”字金文中正像鸟的形象。考古发现的陶文和大墓证明,少昊氏不仅存在于大汶口文化时期,而且还延续到龙山文化时期,期间经历了不断迁移和发展的过程。

  笔者认为,这幅少昊图应该是“少”、“昊”两个字的组合。头像上面的两三根鸟羽饰物很像“少”字,这在甲骨文字典中可以找到答案。头像的鹰鼻子撷取了少昊的面部特征,头像和肢体或服饰的组合恰像一只燕子,既是少昊氏的图腾,又构成“昊”字的上下两部分。“少”、“昊”两个字连在一起,珠联璧合,图文并茂,构思巧妙。读这一类骨刻文图与甲骨文的演变相联系,对“书画同源”不由不产生更深的感悟。

  可见,“昊”字在骨刻文和甲骨文中均为象形字,且均是“少”、“昊”二字连在一起,是会意字与象形字的组合,其读音也是双声。而在金文中“少”、“昊”二字分离,“昊”字也变成会意字了,读音也随之分开。本义:少昊的名称。自金文开始,“昊”字本义也发生变化:从日,从天。广大无边。

  甲骨文中的“昊”字显然是从骨刻文演变而来,但甲骨文显得更加抽象,书写更加流畅,两字对比,给人一种“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清新之感。


山东自驾游网 ,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骨刻文密码解析
喜欢 (0)
[微信打赏]
分享 (0)
关于作者:
山东自驾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