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推荐使用最新版火狐浏览器和Chrome浏览器访问本网站

寻回旅游的"意义"旅游与"到此一游"是两回事

山东旅游信息 山东自驾游 12年前 (2012-10-29) 168次浏览 0个评论

  “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到别人呆腻的地方”——有人这样概括“旅行”的意义。

  看看风景,散散心,拍拍照,留个“到此一游”的纪念,这是诸多人总结旅行的全部。

  可旅游跟如此“到此一游”,本是两回事。

  一些人的旅行奔着具体的目标而去。比如,有赶着时节看桃花、油菜花、樱花、菊花盛开的。有人对异域的动物来了兴趣,去非洲看野生动物成了旅行的目的,坐在旅行车里追逐成群结队的野生大象、犀牛,那体验想来一定与动物园隔着铁栅栏看狮子、老虎大大不同。所谓“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算是对这类人的一个文绉绉的概括吧。

  还有一些专业摄影工作者及业余摄影爱好者,旅行为的是记录奇异的自然或人文画面,在不同季节、天气下,在光与影的变化中,拍出独一无二的摄影作品。先是有钱人中冒出不少此类发烧友,国内拍得不过瘾,就出国满世界溜达,尤其喜欢到一般人不易到达的边边角角,拍回照片来,再办个影展,以示自己见多识广。如今,小康人家也置办得起专业相机了,各地旅游景区中,胸前挎着长镜头的游人越来越多。

  一颗永不安分的心,可谓催生人类不停远行的永恒动力。多年前,我们习惯称一些旅行家为探险家,尤其是在长途旅行工具、通信设施较原始的条件下,远距离旅行确实更有探险的味道。《八十天环游地球》,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名著,曾经带动起环游世界的热潮,直到该书问世约一个世纪后的1971年,还有人按照书中主人公福格先生的路线环游地球。

  如今,探险有了更多科考的内涵,从太空之旅,到南极、北极、无人荒漠的科考,自然是技术含量极高。而值得我们感激的是,时光倒回三个世纪,一批动植物学家跟随探险船队,在没有摄像设备的前提下,手绘出大批欧洲珍贵动植物的形态与结构,这些图画被英国伦敦自然史博物馆收藏,成为珍贵的自然史研究资料,使后人有幸看到几百年前生存在地球上的诸多稀有动植物曾经长什么样儿。

  寻常人家,外出旅行,自己开心就好。苛求一点,寻找一种别人不能复制的体验,会使我们的旅行更有味道。

  翻看名家的旅行手记,大都蕴含着当时作者的独特人生体验,或借景言物,或借景抒怀,或借景忆旧,或借景论理。这种体验因人、因物、因时节、因年代、因心境、因视角、因学识的不同,而色彩纷呈。即使是对同一景物,不同人的观感也大不相同。

  典型的一例,自然要数1923年8月的一晚,作家俞平伯与朱自清同游秦淮河,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各作散文一篇,以各有千秋而传世。无论后人如何点评二人作品,重要的是游秦淮河的体验已流入作者血脉。这样的旅行体验会成为旅行者生命的一部分。

  就像手工艺品比流水线批量生产的东西更值钱的道理一样,旅行中,别人不能复制的体验才是最珍贵的。这种体验中,无论是对当地风土人情的观察,或是对往事的追忆,或是对自己内心情感的梳理,都需要当事人自己去品味,去琢磨,去沉淀。相机快门记录下的影像,仅仅是表层的东西。如果我们粗心了,疏忽了,或偷懒了,可能会遗落很多别处未必能得到的生命体验。

  这种体验应该是人景合一的。在旅行网站上,很容易找到各种旅行攻略,吃穿住行购物等注意事项一应俱全。但读下来,人是人,景是景,总有一种隔膜。尤其是旅行社设计的组团游,将旅行变成了一种上个工序接下个工序的事,变成事先预设好的流水线上的组装和拼接过程。在这样高度程序化、模式化的设计中,谁要想停下脚步,静静地看看夕阳落山、想想心事,只怕是一种奢望了。于是,自驾游、自助游越来越火。拒绝标准化路径,寻找自己的梦想,积累自己的体验,旅行应该成为一条自由的通道。

  很多时候,旅行更会让我们一次次体会一种超然的心态——世界很大,时光易逝。

  那山川,你去或不去,山川就在那里。年复一年,风貌依然。

  作为过客的我们,能不能读懂那山川的内涵呢?(工人日报 作者 恬然)


山东自驾游网 ,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寻回旅游的"意义"旅游与"到此一游"是两回事
喜欢 (0)
[微信打赏]
分享 (0)
关于作者:
山东自驾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