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推荐使用最新版火狐浏览器和Chrome浏览器访问本网站

淄博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山东旅游信息 山东自驾游 6年前 (2017-12-22) 159次浏览 0个评论

  淄博市博山区中郝峪村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各项惠农扶贫资金支持下,从简单几户农家乐到公司化运作,逐渐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村。2016年,全村接待游客2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00多万元,人均年收入3.5万元,原95户贫困户、320名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而10年前,该村人均年收入仅在2000元左右,10年的时间增长了17倍。今年,全村预计将接待游客36万人次,可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00万元。
  中郝峪村是淄博市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代表。淄博市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50%,被群山包围的村庄是贫困的集中区域。大山阻隔了小山村,也保护了这些小山村。淄博市利用境内原生态的山山水水、乡土村落,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坚持市场手段撬动、模式创新带动、产业融合推动,走出一条旅游扶贫、旅游致富的好路子,为解决区域性脱贫致富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来自淄博市政府研究室的信息显示,2016年以来,全市乡村旅游投入扶贫资金9100多万元,策划实施乡村旅游项目141个,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到60多万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全市实现了9862户贫困户脱贫增收。今年国庆黄金周,淄博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突破300万人次,乡村住宿设施入住率达100%。
  一时一地精准扶贫并不难,永久性脱贫却犹如滚石上山。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淄博市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乡村旅游为载体、以产业融合为依托的旅游扶贫机制,利用乡村旅游这个发动机,激活了精准扶贫的一池活水。
  淄博发展乡村旅游坚持在因地制宜、创新求异上下功夫,将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结合起来,跳出了“景点体验”这种传统模式,精心打造多元新业态综合体,将全域旅游、创意旅游、情感旅游、无景点旅游等新业态融入乡村旅游发展,实现了三产有机融合,进一步拉长了游客的消费链,为旅游扶贫的可持续推进开辟了广阔途径。
  高青县蓑衣樊村依靠村里的4000多亩湿地,创建了“水”旅游品牌,不但搞起了生态农业,打响了“大芦湖”大米、“稻田蟹”品牌,小黑牛养殖、2万吨有机肥生产项目也发展起来,旅游与生态农业和谐推进。
  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运用市场化的手段,通过农村资源化、资源平台化,政府、企业、乡村、农民多管齐下,淄博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树特色、强品牌、育人才、抢市场、补短板中来,创新了多种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模式,推进了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效果筑牢了乡村振兴的基石。中郝峪村现在全体村民都以旅游管理、经营农家乐和销售旅游农产品等方式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实现了就地就业。该村党支部书记赵东强说:“原先村里开会,即使大喇叭喊,也到不了几个人。现在开会人也多了,气也顺了,共建共享共赢的理念通了,乡村治理获得大进步。党组织的凝聚力更强了,党群关系更加和谐了,基层党建工作更加扎实了。”
  旅游扶贫使得乡土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随着旅游扶贫的深度推进,淄博市的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村规民约、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诸多方面,得以更好地挖掘,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家园温暖重现。
  旅游扶贫也堵住了城乡二元结构分裂的源头。乡村旅游的光明未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归,农村活力大增,懂农村、懂农业、爱农民的人才队伍越来越庞大,“老有所养、幼有所乐”的和谐景象再现。中郝峪村的旅游公司就引来26名大学生返乡搞旅游创新,给扶贫提供了智力和人才支持。
  旅游扶贫使得工业文明正在反哺农业文明。淄博市是一座老工业城市,正处在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乡村旅游的商机使得贫困农村的风光资源变成了吸引投资的平台,工商资本进山意愿强烈。淄博通过组织实施旅游项目,政府资金的“小芝麻”引来社会资本的“大西瓜”。近年来,淄川牛记庵、沂源神农药谷、朱水湾房车露营地、上披地家庭农场等旅游扶贫项目纷纷涌现。仅民宿业一项,就吸引了10亿元社会资本进入。


山东自驾游网 ,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淄博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喜欢 (0)
[微信打赏]
分享 (0)
关于作者:
山东自驾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