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推荐使用最新版火狐浏览器和Chrome浏览器访问本网站

携子初游(卅一)----榜书鼻祖经石峪

山东攻略 山东自驾游 13年前 (2011-07-06) 239次浏览 0个评论

携子初游(卅一)

----榜书鼻祖经石峪

携子初游(卅一)----榜书鼻祖经石峪

在斗母宫有岔路盘道折向东北,过漱玉桥、高山流水亭、神聆桥即至经石峪。路上有 “经石峪”石坊接引,向东便可步入佳景。

携子初游(卅一)----榜书鼻祖经石峪

峪中有缓坡石坪,上刻隶书《金刚经》,俗称晒经石,明隆庆年间万恭书刻“曝经石”。

携子初游(卅一)----榜书鼻祖经石峪

经石峪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刻石。经文刻于面积2064平方米的缓坡石坪上,自东而西刻《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采用后秦鸠摩罗什译本,原本全1卷、32分目、5172字。

携子初游(卅一)----榜书鼻祖经石峪

经刻只刻到15分目“特经功德兮”,计44行,每行125字或10字不等,凡2799字,字径50厘米。经刻历千余年风雨剥蚀、山洪冲击、游人践踏、捶拓无度,已残泐磨灭过半,现仅存经文41行、 1069字(包括可认读的残字和双勾字)。

携子初游(卅一)----榜书鼻祖经石峪

刻石无年月和书刻者姓名可考。明王世贞认为,“传王右军书,非也,然笔力古劲,非唐人不能作”。明孙克宏《古今石刻碑贴目》则称:“今考其笔法,与邹县北齐韦子琛刻经同出一手,其亦为韦氏无疑。”清聂剑光《泰山道里记》记载: “北齐武平时,梁父令王子椿好内典,尝于徂徕刻石经二,并勒诸佛名,字迹瑰异, 与其如出一手,是经当亦子椿所作也。”

携子初游(卅一)----榜书鼻祖经石峪

1989年《书法》第二期载王恩礼、赖非撰《铁山(石颂)的初步考察与研究》认为,此刻与邹城铁山摩崖经刻如出一人之手,字径、书体、风格极为一致,由此断定为东岭僧安道壹所书。以上诸说皆无定论,察其笔势风格疑为北齐人书。

携子初游(卅一)----榜书鼻祖经石峪

据史书记载: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后迅速得以蔓延,历经东汉和西晋300多年的发展,至东晋时传入泰山。南北朝时,佛道盛行,周武帝深知沙门祸国,便于建德三年即公元574年下令灭佛;建德六年,北周灭北齐,周武帝仍然下令毁灭齐国境内的佛教,这就是被佛家所说的“四大法难”之一。因此经石峪的经刻被迫中断。在这里我们还可看到最后第15行的十几个描红双勾字,只勾勒出了主体轮廓。因此,整个刻石没有落款,给后人留下了千古疑案。

携子初游(卅一)----榜书鼻祖经石峪

泰山经石峪摩崖石刻,又名《泰山佛说金刚经》,北齐天保间刻,字体介于隶楷之间,据民国初拓本计,存九百六十余字,是现存摩崖石刻中规模空前的巨制。通篇文字气势磅礴,其优游自如从容不迫之仪态,若具仙姿;其用笔圆润可人,包融篆隶而妙化为楷,结构舒博壮健,颇含浑穆宽阔之趣。

携子初游(卅一)----榜书鼻祖经石峪

清杨守敬曰:“北齐《泰山经石峪》以径尺之大书,如作小楷,纡徐容与,绝无剑拔弩张之迹,擘窠大书,此为极则。”用笔安详从容,风神澹泊雍荣大度,结体奇特斜倚相生,充满个性。被尊“大字鼻祖”和“榜书之宗”。

携子初游(卅一)----榜书鼻祖经石峪

经石峪金刚经无撰书人姓名,因笔法与山东邹县尖山摩崖《晋昌王唐邕题名》相近,后人或以为唐邕所书。又与《徂徕山大般若经》相似。《徂徕山大般若经》上有“齐武平元年王子椿造”字样,因此后人又有推测为王子椿所书。清阮元《山左金石志》则作北齐天保间(公元550--559)人所作。

携子初游(卅一)----榜书鼻祖经石峪携子初游(卅一)----榜书鼻祖经石峪携子初游(卅一)----榜书鼻祖经石峪携子初游(卅一)----榜书鼻祖经石峪

经石峪金刚经多有一些不常见的俗字,其中“万” 、“无”二字,竟与现行通用的简化字相同。这对於研究我国书体的历史演变和书法艺术成就,具有相当重要的价格。

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评曰:

《泰山经石峪》大字,与焦山《瘗鹤铭》相近,而渊穆时或过之。
  北魏书,《经石峪》大字、《云峰山五言》、《郑文公碑》、《刁惠公志》为一种,皆出《乙瑛》,有云鹤海鸥之态。

携子初游(卅一)----榜书鼻祖经石峪携子初游(卅一)----榜书鼻祖经石峪携子初游(卅一)----榜书鼻祖经石峪携子初游(卅一)----榜书鼻祖经石峪

  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曰:

《经石峪》为榜书之宗。榜书亦分方笔圆笔,亦导源于锺、卫者也。《经石峪》圆笔也,《白驹谷》方笔也。然自以《经石峪》为第一,其笔意略同《郑文公》,草情篆韵,无所不备,雄浑古穆,得之榜书,较《观海诗》尤难也。
  作榜书须笔墨雍容,以安静简穆为上,雄深雅健次之。观《经石峪》及《太祖文皇帝神道》,若有道之士,微妙圆通,有天下而不与,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气韵穆穆,低眉合掌,自然高绝,岂暇为金刚努目邪?

携子初游(卅一)----榜书鼻祖经石峪

在经石峪西的石崖上镌有郭沫若的一首五言律诗,乃诗人一九六一年五月游泰山经石峪后撰写。

经字大于斗,北齐人所书。千年风韵在, 一亩石坪铺。

阅历久愈久,摧残无代无。祗今逢解放, 庶不再模糊。

携子初游(卅一)----榜书鼻祖经石峪

这首诗从经字的历史,字的艺术价值,过去所遭受的磨损几个方面加以描述,最后落在“抵今逢解放,庶不再模糊”上,这是主题所在,希望今后对这样的文化瑰宝,必须加以保护,勿使继续损坏下去。

此题刻在经石峪《金刚经》摩崖刻石西侧约30米石壁上。字面高380厘米,宽183厘米。诗文5行,满行11字,字径28厘米,行书。诗作于1961年,1984年上石。

携子初游(卅一)----榜书鼻祖经石峪

在经石峪山谷有一座石亭,名为“高山流水亭”该石亭为明代建筑,建于隆庆六年(1572年),据今已有429年的历史。据《岱览》中记述:“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遇暴雨,止于岩下,援琴而鼓之。”《列子·汤问篇》中说,“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并因此而建此亭,并命名为“高山流水亭”。此地风景恰切得诠释了古琴曲《高山流水》的大神韵。概因此附会于伯牙与钟子期知音的故事。

携子初游(卅一)----榜书鼻祖经石峪

石亭全部为石质,通高3.3米,宽两米,为正方形,周边四根石柱,下有四根踢脚石,上面石横梁、插板、脊石横梁各四根,亭顶坡面极平缓,顶部有一四方形石脊。亭内横梁上方刻有“高山流水亭”,亭外横梁上方写有“源头活水”,正面柱上有明万历间山东巡抚钱岱书联:天门倒泻一帘雨,梵石灵呵千载文。意思是说,下雨时,雨水犹如天门上倒下的水帘,水帘漫过“经石”时,似乎在大声吟咏石上的千年佛经。

携子初游(卅一)----榜书鼻祖经石峪

“高山流水亭”上方有巨幅石刻《高山流水亭记》,详细记载了“经石峪” 水帘的生动和该亭建立的经过。“高山流水亭”建立之后,当时有人在此观景,并形容之:“瀑流千派,飞喷字画,上构石亭一,宽容数人,危壁在后,雪浪在前,每风鸣雨响,万籁俱怒。”明代山东巡抚李戴有诗专门描写该亭:“壁立石屏向日明,小亭危坐午风清,弹琴人去知何日,尚有高山流水亭。”

现在,如游人遇雨,在亭内看到的情景,与当年描述的仍一模一样的。

携子初游(卅一)----榜书鼻祖经石峪

经石峪刻石之东北断岩若斩,涧溪之水横阔如帘,故名“小帘泉”。崖上有石刻数方,上书“枕流漱石破天惊”,“千古奇观”,“冷然清韵”,“万颗明珠”等等。

携子初游(卅一)----榜书鼻祖经石峪

经石峪西北有一高约5米,宽约10余米的巨石,一分为二,如同剑劈,故名试剑石。

在红门宫飞云阁下门洞东壁有一块诗刻《经石峪看红叶》,是清代诗人石祖芬所作:

携子初游(卅一)----榜书鼻祖经石峪

“中天门外梵仙乡,枫叶初经九月霜,独倚高柯舒冷艳,不侪凡卉炫秋香,孤红莫恨茶华晚,众绿都成惨淡光,休上危桥云步迥,更高寒处更凄凉。”

携子初游(卅一)----榜书鼻祖经石峪

经石峪是泰山的瑰宝,古往今来,神仙皇帝、文人墨客、平民百姓因它留下故事传说,留下典籍文章,留下趣闻秩事,留下文章诗歌,林林总总,太多太多。

考证是文人墨客的事。还是让我们以一种宁静旷达的平常心去体味,去感受石经红叶美景吧。这里依山清流,水明山秀,字美境幽,此处山水足令享受也。

携子初游(卅一)----榜书鼻祖经石峪

山中人诗曰:

榜书鼻祖拜经石,篆韵隶情画印泥。

高山流水知音少,千四金刚是我师。

携子初游(卅一)----榜书鼻祖经石峪


山东自驾游网 ,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携子初游(卅一)----榜书鼻祖经石峪
喜欢 (0)
[微信打赏]
分享 (0)
关于作者:
山东自驾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