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推荐使用最新版火狐浏览器和Chrome浏览器访问本网站

携子初游(卌七)----海右名士历下亭

山东攻略 山东自驾游 13年前 (2011-08-08) 250次浏览 0个评论

携子初游(卌七)

----海右名士历下亭

泛舟于一碧如镜的大明湖上,可见一方形小岛兀立湖中,名之湖心岛。岛上有方亭,红柱青瓦,重檐出厦,起脊飞檐,脊饰吻兽。亭高11米,边长10米,建在石砌台阶上,是济南市最大的方亭,1990年建。因岛名湖心岛,所以亭亦名曰湖心亭。

早在宋代,湖心岛上就有亭,名曰环波亭。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任齐州掌书记期间,曾写有《环波亭》诗一首:

南山迤逦入南塘,北渚苕娆枕北墙。过尽绿荷桥断处,忽逢朱槛水中央。

凫鸥聚散湖光净,鱼鲨浮沉瓦影凉。清境不知三伏热,病身唯要一藤床。

岛之四周,绿柳飘拂,岛上方亭,翼然欲举,与东南方向的历下亭相呼应,为明湖水面增添了色彩与变化。游人至此,弃船登岛,于亭中石凳上小憩,南眺群山列屏,碧空如洗;北望绿树环合,亭阁隐现;而湖面银波乍起,顿感风荡胸中,有超然之思。

湖心亭之东,是大明湖中最大的岛,岛上绿柳环合,亭阁掩映,历史久远的历下亭就巍立于小岛之上。小岛面积约4160平方米。因历下亭是名闻遐迩的海右古亭,所以人们也就习惯将整个小岛及岛上建筑统称为历下亭。因其南临历山(千佛山)故名历下亭,亦称古历亭。

历下亭建造年代久远,位置也几经变迁。北魏至唐代,历下亭在五龙潭处,称客亭,是官府为接迎宾客而建造的,唐初始称历下亭。早在开元年间就与杜甫在长安结为忘年交的李邕曾在历下亭设宴款待杜甫及济南名士,杜甫即席赋《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一首:

东藩驻皂盖,北渚凌清河。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修竹不受署,交流空涌波。

蕴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

李杜宴饮赋诗历下亭,使这海右古亭从此声名远扬,而“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一联,千百年来更成了济南的骄傲。

到了唐朝末年,历下亭逐渐废圮。北宋又重建历下亭,位置在大明湖南岸州衙宅后。

之后又几经兴废变迁,至清初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山东盐运使李光祖在湖中岛上现址重建历下亭。

亭在岛中央,八柱矗立,斗拱承托,八角重檐,檐角飞翘,攒尖宝顶,亭脊饰有吻兽。亭下四周有木制坐栏,亭内有石雕莲花桌凳,以供游人休憩。二层檐下,悬挂清乾隆皇帝所书匾额“历下亭”红底金字。

亭之西侧,有厅堂三间,红柱青瓦,四面出厦,名“蔚蓝轩”。轩西为宽阔的湖面,若值晴空万里,则天蓝蓝,水蓝蓝,湖天一色,莹如碧玉,故名蔚蓝轩。

亭之北有大厅五间,硬山出厦,花雕扇扉,曰“名士轩”。是历代文人雅士宴集之地。“名士轩”三字匾额为清末书法家朱庆元书,楹联“杨柳春风万方极乐,芙蕖秋月一片大明”,为郭沫若题写。

轩内西壁嵌唐代北海太守、大书法家李邕和大诗人杜甫的线描石刻画像及自秦汉至清末祖籍济南的15位名士的石刻画像。东壁嵌有清代诗人、书法家何绍基题写的“历下亭”诗碑,记述了他的好友陈弼夫和陈景亮重修历下亭的经过和他在山东看到的灾荒景况。

历下亭之南是大门,大门两侧是东西长廊。长廊东端是“临湖阁”,北墙嵌有咸丰九年陈景亮撰、何绍基书《重修历下亭记》石碣。

长廊西端是“藕香品茗厅”,面阔三间,飞檐出厦。

大门楹联集杜甫诗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为何绍基手书,门上悬红底金字“海右古亭”匾一方。

大门东侧有石碑横卧,上刻“历下亭”三字,乃清乾隆皇帝手书。

大门西侧有御碑亭,红柱青瓦,四方尖顶,与西游廊相连,亭内立有乾隆皇帝撰书的大明湖诗碑。

历下亭东南侧,有古柳一株,巍立湖岸,枝干均已枯朽,却又枯木重生,于枝干外皮处萌生嫩枝,鹅黄柔绿,令人怜惜。据考,古柳已逾160岁高龄,柳能长寿如此,实属罕见。

整个历下亭岛,亭台轩廊,错落有致,修竹芳卉,点缀其间。夏日翠柳笼烟,碧波轻舟;秋日金风送爽,荷花飘香,秀丽得让人心醉,典雅得令人肃然。

由历下亭岛上船北行,一路荷香拂衣,鸟喧苇丛。约1里许,可见湖中有一岛,汇泉堂就在小岛之上。小岛绿树森森,芳草萋萋,十分清幽。大约因为小岛距北水门不远,而北水门城门洞又如天然风口,抽气般引动附近湖面的空气,所以小岛上常有徐徐凉风。

清代济南文人学士便多于盛夏之时,来此纳凉避暑,品茗赋诗,因之又称“清凉岛”。过去,济南城内众泉多从这座小岛附近汇入大明湖,所以岛上一眼清泉,便名为汇波泉,而岛的寺院,也就叫作汇泉寺也。

汇泉寺始建年代不详,但据清代钱塘人吴华《重修汇泉寺碑记》可知,该寺曾于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由当地盐商茅、张二氏重修。原为两重院落,有佛殿、关帝庙、公输子祠、文昌阁等建筑。佛殿为正殿,内供佛像。寺内西侧另有精舍四楹,名“薜荔馆”。清末民初,这里香客盈门,一度香火旺盛。

济南解放后,汇泉寺大部倾圮,仅余大殿和三间耳房。1957年大厅修葺改建为棋室,命名为“汇泉堂”,吸引了不少棋坛高手、痴情棋迷前来弈棋观战。1984年,这里又辟为钓鱼区,游人可乘船登岛,绿荫垂钓。

现在,小岛已改为公园兰花养植基地,人称兰岛。岛南架一吊桥,可供游人从陆上步行进岛。岛中部已修成院落,白墙绿顶辟有各式透窗,四面皆有洞门。透窗之外,可见岸柳婀娜,碧波澹荡。

院内东侧,新建兰花展厅,名文兰轩,门前有对联:“树声时入坐,兰香欲湿衣”,与岛上意境甚和。原大殿也重新修葺,汇泉堂三字匾额及抱柱楹联“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皆是当代著名书法家魏启后先生书。

院中架有天篷,院东北角有温室,以保证兰花适宜的生长温度。目前养有兰花1500余盆,20多个品种。兰花香气淡雅,清且益远,与大明湖的荷花一起,把“泉城明珠”浸润得幽香暗送,清爽宜人。

汇泉堂东南方有一片陆地,小桥流水,草碧柳青,十分幽寂,这就是相传清初神韵派大诗人王士祯读书的地方秋柳园。

王士祯(公元16341711年)字子真,别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

家是济南府新城(今淄博桓台)的望族,自曾祖起即世代为宦。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王士祯21岁时考中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他为官清正廉洁,审理纠正过许多冤案,颇有政绩。

王士祯自幼聪慧过人,尤喜赋诗。11岁即与祖父对诗,并作《落叶》诗数篇;12岁写《题明湖诗》;15岁便刻印了诗文集《落笺堂初稿》。他一生勤于著述,在诗歌创作中首倡“神韵”说,强调作诗须求含蓄自然,留其韵而遗其迹。

诗人门生众多,影响甚大,终成为清初继钱谦益之后的文坛领袖。卒谥“文简”。著作等身,有《带经堂集》、《渔洋文略》、《渔洋诗集》、《池北偶谈》等50余种,还编选《古诗选》、《华泉集》等多种诗文选集。

关于秋柳园的来历,还有一段文坛佳话。明清之际,大明湖东南岸附近有水面亭,为当时大明湖一名胜景点。

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秋天,23岁的王士祯与济南诸多名士會飲大明湖天心水面亭上。時值初秋,葉始微黃,若有搖落之感,亭畔垂柳依依,秋风萧瑟,漁洋身置其中,浮想聯翩,触景生情,乃賦《秋柳》詩四章。

此四首詩風格獨特,意境幽遥寥廓,诗意深微哀婉,句句写柳用典,却不见一个柳字,为神韵派的典型之作。

《秋柳诗》震驚當時文壇,传遍大江南北,一時和者甚眾,全国名士如顾亭林、徐夜等和之者至百数十家。

當時,文人雅士在此處成立秋柳詩社,并在水面亭附近修建馆舍,观柳赏荷,即興賦詩,揮筆聯句,读书唱和,号为秋柳园。

秋柳园及水面亭如今早已无迹可寻,然而遗址上依稀有当年风貌。这里白杨擎天,垂柳拂水,苇丛鱼跃,高树蝉鸣;明湖波光瀲灩,園內小溪潺,溪上虹橋臥波,湖中荷香四溢,溪岸垂楊披拂,人們常在柳蔭下草坪上懷古憑吊,吟詩作文。

浓荫护芳草,红花依翠竹,小桥卧清溪,荷风荡碧波,诚为读书休憩的绝佳去处。

漫步粉墙透窗的典雅庭院内,楼轩榭廊错落有致,花木扶疏,幽静中蕴含着无限生机。

秋柳园大门前悬有一副落款季羡林的楹联:

尚书天北斗;司寇鲁东家。

其实,季羡林先生只是楹联的书写者,该联的编撰者是三百年前的清代文人钱名世,这副楹联对王士祯作了极高的评价。上联的尚书,指的就是王士祯(王士祯曾官刑部尚书),大意是说,王士祯像天上的北斗星一样璀璨夺目。下联的司寇,指的是孔子(孔子曾任鲁国大司寇),大意是说,孔子堪称鲁东第一人。

作者在这里的弦外之音是说:古有孔夫子,今有王尚书。钱名世将王士祯与孔子并列,称王士祯的名望可与孔夫子相提并论,毫无疑问对王士祯是有些过誉了。

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来说,王士祯是不能与孔子比肩的。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出如此惊人之语呢?那就得看一下作者其人及产生该联的有关背了。

据梁章钜《楹联丛话》记载:闻钱名世初游京师,除夕以联送渔洋云:尚书天北斗,司寇鲁东家由是知名。从梁章钜的记载中,可以看出,这副对联是钱名世在初到京师时送给王士祯的拜年礼物,而且正是由于送了这一副对联,他自己也出名了。

钱名世字亮工,号絅庵,江苏武进人,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官至翰林学士侍讲,有文名,曾参与纂修《明史》,尤其善于润色文辞。这位钱名世虽有文才但运气不佳,并且最终成了官场上的倒霉蛋。

钱名世和年羹尧是同年举人,年羹尧得势时,他多有谄媚奉承之举,还送给了年羹尧一副对联:分陕旌旗周太保;从天钟鼓汉将军。称颂年羹尧是西周的召公姬奭(与周公姬旦齐名,周成王时曾任太保)和汉代的骁勇大将军李广。雍正四年(1726),年羹尧失宠被赐死,钱名世也受到牵连,以曲尽谄媚、颂扬奸恶获罪,被革去职衔,发回原籍。雍正皇帝亲自写下了一块名教罪人匾,命钱名世挂在自己家门前,而且令常州知府和武进知县每月初一和十五都要到他家门前,检查该匾是否悬挂着。同时,雍正还命385名文臣写诗文声讨钱名世的劣迹罪行,凡声讨不得力者统统发回重写。就这样,钱名世得到了百年遗臭辱簪缨的骂名。

钱名世吃亏就吃在了爱对权贵说过头话上。他在年除夕作为见面礼送给王士祯的这副对联,很明显对王士祯也是说了过头话的。王士祯当时身居尚书要位,而且是一代诗坛领袖,钱名世拉来孔子与王士祯并称,显然是有攀附之故意。而且他也确实是由于这一炒作而出名了,在王士祯身上沾了一点小便宜。但是钱名世忘记了物极必反的古训,终于因曲尽谄媚栽在了年羹尧那里。

该联的制作者显然是了解钱名世其人及该联产生经过的,所以在制作时没有刻上撰者钱名世的名字,只在下联刻了书写者季羡林的名字。只是这样很容易给人们造成误会,不了解情况的人会以为此联是当代学界巨擘季羡林先生对王士祯的评价呢。

秋柳园内的主体建筑是清远堂,门前悬有一联:

天下文章,莫大乎是;

一时贤士,皆从其来。

该联是王士祯的弟子殷誉庆撰写的,由魏启后先生书写。

这副对联虽然也是高度赞誉王士祯的,但比钱名世联定位准确。王士祯是清初一代文坛领袖,称天下文章莫大乎是,并不为过;王士祯在诗坛威望甚高,诗朋文友众多,称一时贤士皆从其游,也是事实。梁章钜在《楹联丛话》中对该联加了这样一句评语:其时亦唯渔洋足矣当之。可见,清人也认为该联对王士祯的评价是客观、恰当的。

只是该联平仄对仗极不讲究,而且下联后面竟然连用了四个平声字,这都是为联家所忌讳的。该联下联末字,梁章钜《楹联丛话》所记为,书写者将字改为,不知是一时疏忽还是别有用意。虽然字意思也讲得过去,但毕竟不如字更富文采。

清远堂二楼悬有一匾一联,匾为秋柳诗社,楹联写的是:

切磋推敲历山下;交流唱和秋柳园。

匾联皆为欧阳中石先生撰、书。该联联面通俗易懂,既是对当年文人在秋柳诗社创作活动的回顾,也是对今人加强诗文创作活动的期望。该联与秋柳诗社匾额形成了很好的呼应关系,匾额像是一篇文章的题目,楹联则像是文章的内容。

清远堂内,迎门为一木制屏风,中间为王士祯立像,两侧刻有一联:

名须后世称方好;书到今生读已迟。

这是王士祯自撰、自书的一副自励联。王士祯虽是名重一时的文坛领袖,但他的头脑一直是清醒的。他知道,当代人可能因为种种原因会对自己做出不切实际的评价,只有后世对自己有好评,才是真正的定评。

书到今生读已迟,并不是作者在消极地吃后悔药,而是在积极地警醒自己、鞭策自己。这种知迟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该联写得极富哲理,读了能给人以很好的人生启迪。

秋柳园庭院西侧谭艺轩门前悬有一联:

烟峦浓淡山千叠;荷芰扶疏水半城。

该联为王士祯《忆明湖》诗的颔联,由陈梗桥先生书写。

全诗写道:

一曲明湖照眼明,越罗吴縠剪裁轻。

烟峦浓淡山千叠,荷芰扶疏水半城。

历下亭中坐怀古,水西桥畔卧吹笙。

鹊山寒食年年负,哪的樵风引棹行。

品读该联,会想到乾隆年间刘凤诰为大明湖小沧浪写的那副名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应该说,这两联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山东自驾游网 ,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携子初游(卌七)----海右名士历下亭
喜欢 (0)
[微信打赏]
分享 (0)
关于作者:
山东自驾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