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推荐使用最新版火狐浏览器和Chrome浏览器访问本网站

携子初游(卌九)----云径禅关兴国寺

山东攻略 山东自驾游 13年前 (2011-08-21) 333次浏览 0个评论

携子初游(卌九)

----云径禅关兴国寺

离开龙泉洞继续拾级而上,再登一个台阶,就到了兴国禅寺西门外古色古香的“云径禅关”坊。

云径禅关坊为木质,清乾隆年间因乾隆游千佛山在此驻辇而建造,形状为四柱三门,斗拱交错,雕梁画栋,丹柱青瓦,出檐起脊,彩画精美古雅,具有民族风格,为济南一带所罕见。

坊上正面刻有隶书“云径禅关”, 古朴典雅极为耐看,背面刻有“峰回路转”,原字为清道光年间王观成题写。1972年维修时,“云径禅关”改为济南已故书法家黄立孙所书,“峰回路转”改为山东省博物馆济南当代已故书法家姜守迁书写。

云径禅关的含义是:寺院高耸,云雾弥漫,风吹着清云,回绕禅门,到寺里拜佛,必须要经过此坊,游人至此,已进入仙境,到达佛门净地,也就是到了大彻大悟的关键,需静静心,诚心诚意烧香拜佛。

峰回路转则出自宋代散文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峰回路转,有亭翼然”的佳句,借以形容这里的地势险峻,山峰曲回,道路弯转。在此一语双关,暗示人们要超脱红尘,走出苦海回头是岸。

  牌坊对面迎面石壁上嵌有1748年登临历山观景远眺所题《千佛山极目有作》的御碑:

分干自岱宗,冈峦雄且秀。历城作南屏,洪荒判早就。偶来恣揽结,望远欣所遘。驻辇傍云关,步屟跻萝岫。

初无五丁斧,石佛谁所镂。拈花或龈笑,悲物或眉皱。其下有空洞,淙淙出乳窦。精室筑左侧,琴书芳润漱。

两树丁香花,芳菲绿阴茂。开窗纳烟霞,俯槛睇锦绣。泰麓巢云处,延赏既已富。探奇复得此,坐久消清昼。

因悟境无穷,骋怀难尽副。

这篇关于千佛山的游记诗尽管从文学角度来说难以和历代传世佳作媲美,但一代君王能如此不吝笔墨赞美千佛山,却也难能可贵。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交错,便变幻出无数的胜景。而济南则是山水齐聚,作为泉城济南三大名胜之一的千佛山,占尽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之利,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历尽沧桑,千佛之山名副其实。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千佛山,古称历山”,即使从那时算起,千佛山出现人的足迹也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

  千佛山之名究竟从何而来?山上真的有一千尊佛吗?是不是因为有了这一千尊佛就叫千佛山呢?初始千佛山,这些成了很多人的疑问和不解。
  千佛山的名字确实是有由来的。上古时期的舜帝为民时,曾在山下开荒种田,该山又被叫做舜山、舜耕山,故传说中有“舜耕历山”。

一说,东晋时,佛教流传到济南,历山成为人们祭祀舜帝的地方,每年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迁祓”仪式,以消灾除恶,祈福迎祥,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迁祓”转音为“千佛”了。

另一说,隋开国皇帝杨坚之父杨忠,祖居陕西华阳,年轻时客居岱宗,娶济南黎民之女吕苦桃为妻,后生子名“坚”,寄居在陕西大荔县一寺院中,僧侣尼姑抚养之。

公元581年,杨坚继其父爵隋国公,建立隋朝,就在全国大兴佛事,为纪念其母吕苦桃,于是就在历山依山就势雕刻了很多佛像,兴建了“千佛寺”,自此,历山乃有“千佛山”之称谓。

  兴国禅寺是千佛山的精华所在,禅寺从隋代开皇年间就已经创建,原名叫“千佛寺”。到了唐代贞观年间,经过扩建,改名为现在的“兴国禅寺”,可惜最后毁于战火。兴国禅寺典出何处?僧人们认为,这可能与隋唐时佛教空前发达,佛寺林立,香火旺盛,各宗各派相继成立有关。

隋文帝在开皇元年于五岳各置佛寺,把固有的山神崇拜与佛教结合起来,并下诏令复兴天下佛寺。唐贞观年间,经扩建,改称为“兴国禅寺”。自元代始,“三月三”,“九九”重阳节均举办庙会。

明代寺院扩建,遂成香火胜地。整个寺院殿宇亭廊错落有致,苍松翠柏储绿泄润,钟声盈耳,香烟缭绕,大有深山古刹之妙趣。1983年国务院公布为中国143家重点寺院之一。

  兴国禅寺依山而建,所选的位置独特险峻,北面是一条深涧,南面是光滑的峭壁。因为禅寺是位于山背,林木的遮挡使得这里很少能见到阳光,所以更显得清幽宁静。

兴国禅寺寺门是由石块砌成的拱形,门楼上黑色大理石上雕刻着当代中国佛教协会主席、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兴国禅寺”四个苍劲端庄的金色大字。大门两侧石刻有一副对联:“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为济南清未秀才杨兆庆书写。这是一幅典型的劝世联,其中蕴涵的哲理,可谓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进门两侧,钟鼓二楼矗立,与寺门三者和谐地连为一体。迎门天王殿,弥勒佛笑迎天下客。

走进禅寺可以看到,兴国禅寺分为两个禅院,院内有弥勒殿、观音殿、达摩殿、玉佛殿及禅堂。

大雄宝殿就坐落在寺的东侧,坐东朝西,大殿正中的莲花宝座上,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双手施无畏法印,五心朝上。两侧菩萨、罗汉侍立,南北侧分别塑普贤、文殊菩萨和阿难、迦叶等十大弟子。释迦牟尼塑像背后,南无观世音菩萨塑像面东站立,左右侍童子。

明朝刘敕的《咏兴国寺》一诗生动描绘山色古寺的优美:“数里城南寺,松深曲径幽。片湖明落日,孤蜂插清流。云绕山僧室,苔侵石佛头。洞中多法水,为客洗烦愁。”

玉佛殿在大雄宝殿北侧,坐北朝南,殿中央佛龛内供奉白玉药师如来。药师如来,全称药师琉璃光如来,是佛教中消灾、延寿、增福、生财的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既能满足人们物质需求身体康宁,又能满足人们精神需求。

观音殿坐南朝北,中央佛龛内供观世音菩萨,东西两侧分别为地藏菩萨、千手观音菩萨。寺院中央有一座大殿,殿内,弥勒佛塑像迎山门趺坐,其背后,韦驮菩萨面东站立。

祖堂即达摩殿,位于大雄宝殿南侧。达摩,天竺人,中国佛教禅宗派始祖,将禅学带入中土第一人,他为弘扬佛法东渡中国历尽艰辛,其经历充满传奇性和戏剧性,达摩在中国北方生活了50多年。

兴国禅寺内两座殿堂之间的花墙上嵌多块碑刻:

董必武1964年诗作:“古寺云千佛,而今存者稀。金身难免劫,玉宇少迎晖。境妙原非幻,山清自得机。人民能管领,不藉旧时徽”。

郭沫若1959年诗作:“俯瞰齐州烟九点,踏寻崖窟佛多尊。半轮新月天心吐,一片东风扫雪痕”。

赵朴初题“齐鲁青来”四个大字。

与长廊相对,南侧千佛崖危立,山崖由西向东,依次有龙泉洞、极乐洞、黔娄洞、洞天福地坊、对华亭等古迹。

  寺院南边的山崖上便是著名的千佛崖,有隋开皇七年(587年)至开皇十五年(595年)所镌刻的佛像,共9窟,现在能够看出全貌和痕迹的有130多尊,是济南地区雕凿历史较早的石窟造像群,具有非常珍贵的考古研究价值。

极乐洞是造像群中的主窟,有大小佛像87尊。中间一尊为阿弥陀佛,盘膝禅坐,高3米,身后饰佛光,法相端庄。左右为大势至与观世音菩萨,侍立,各高2.5米,开皇十一年(591年)凿成。三圣佛神态安详自如,雕工精细,线条优美,是隋代石刻精品。

其他各窟皆散落在洞外石壁上,有的高居壁顶,有的举手可及,有的一二尊成窟,有的三五尊成区,参差错落。这些佛像,雕刻精致,刀法纯熟,线条流畅,体态丰腴,栩栩如生。有的身着锦衣,有的手拈莲花,有的凝神蹙眉,有的结跏趺坐,有的合掌禅定,神态各异,惟妙惟肖。洞内曾嵌清代著名诗人施闰章的碑记。 

整个寺院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错落有致,钟声盈耳香气缭绕,颇有几分深山古刹的意境。

在极乐洞东侧岩壁上有黔娄洞,相传周代黔娄子曾居住于此,故名。岩壁上端,松柏垂荫,山花烂漫。雨后,洞周壁上,苔衣墨绿,蜗牛布阵,蝉蜕点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洞深10余米,三折之后呈长方形,为人工开凿,类似居室,高2米,面积20平方米。洞内温湿,水珠下滴,击石有声,使洞穴越发显得清幽。

清嘉庆年间,洞内尚有黔娄子的坐像,白须方巾,文士打扮,后毁。洞口上端,有石刻一方,大字为“黔娄洞”,小字记载了黔娄子的身世。

黔娄子,为周代齐国人,修身清节,不事王侯,隐居在这里,凿石为洞,终身不下山,著书四篇,名《黔娄子》(已失传)。鲁恭公听说他是位有才能的人,便派使节聘请其出仕,却被他拒绝了。

洞内迎门石壁上镶嵌石碑一块,记载了黔娄子的一段故事:黔娄先生死时,给他盖了一方白布,白布甚小,盖上头则露出了脚,盖上脚则又露出了头。孔子的弟子曾参之孙曾西说:“把白布斜着盖不就盖严了吗?”黔娄的妻子施良娣说:'斜之有余,不若正之不足。先生生而不斜,死而斜之,非先生之意也'"。此语至今传为佳话。

黔娄是一位安贫守贱、不求进于诸侯的隐士。黔娄子德才兼备,历代文人多有赞颂。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咏贫士七首》诗中赞誉道:“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好爵吾不萦,厚馈吾不酬。一旦寿命尽,蔽覆仍不周。岂不知其极,非道故无忧。从来将千载,未复见斯俦。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

唐代诗人元稹在悼念亡妻诗作中,也把自己比作黔娄,妻子比作黔娄妻施良娣。黔娄夫妇的人格对后世影响之深。此后,济南人为了纪念这位品德端正、言行不苟的古代隐士,就把他当年隐居的山洞称之为黔娄洞,并将他的泥塑像塑在洞中央的石台上。

清嘉庆十年九月,时任山东提学的黄钺游览千佛山后写了《游历山记》一文。在此文中,黄钺写道:“过黔娄洞,白须方巾,如世之土地神者、余戏为我辈祖师,同人皆绝倒。”可见黔娄洞的黔娄塑像于清嘉庆年间尚存,只是塑像塑得有点不伦不类。黔娄本是战国时人,而塑像则做宋元后的打扮,既像是位土地爷,又似儒生,故而黄钺“戏为我辈祖师”而引发同行者大笑不能自持。不过,这尊塑像其后亦遭到毁坏。

今日的黔娄洞曾于1980年进行了整修。整修后的洞穴深数丈,三折之后呈长方形,类似房间,面积20平方米,高2米。洞内温湿,水珠下滴,击石有声,越发显得幽清。

清人乔岳诗曰:

聒耳梵宫钟磬音,黔娄一洞独萧森。蓬庐抱道知多少,不在名山不可寻。

黔娄洞东侧横跨于对华亭西门石级上有一石坊,坊上匾额书写“洞天福地”四字。

该坊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洞天福地为护理山东巡抚江兰所书。石坊虽不算大,但雕刻却很有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石坊通体用青石仿木结构雕砌而成,形成二柱一楼式,飞檐起脊。石脊两侧,饰有花纹,刀法纯熟,线条流畅,颇有韵致。

两端雕有正吻。檐的四角下,原有风铃各一枚,清风稍吹,铃声远扬。檐上雕有瓦垅,檐下云头斗拱承托,拱下额枋分别刻有流云饰纹和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等浮雕。两柱下石鼓浑厚。整体结构匀称协调,构思奇巧,古朴典雅。坊的南侧,为悬崖峭壁,葱郁的树丛中,隐有石佛一窟。坊北侧有古椿树垂荫,将石坊衬托得更富情趣。

兴国禅寺东南隅有一个小院,坐落于峭壁之下10余米高的平台上,院门悬木刻匾额,上书“对华亭”三字,集于赵孟頫书帖。

对华亭始建于明代,位于院落北侧,因遥对“华不注”山而得名。昔日为僧人面壁诵经、修心养性之处。几经兴废,后被改建为藏经楼。

对华亭二层,朱红柱,橙黄瓦,双檐起脊,雕梁画栋,蔚为大观。该亭位置奇绝,视野开阔,凭栏远眺,一览无余,可将泉城画图尽收眼底。每当阴雨季节,浮云穿堂而过,飘飘渺渺,朦朦胧胧,堪称仙境。

院内南侧悬崖下卧一石洞,洞上嵌“吕祖洞”石刻匾额。洞内原有吕洞宾石像,洞外石壁间,有记载吕祖的道教传说、重修千佛山庙记等清朝石刻四方。

洞穴上端,柏树榆树长势奇特,其根暴露在外面如龙爪,匍匐于地上似蛇形,其干挺拔多姿。这里景色尤以秋日最美丽,山菊开着黄花,藤蔓丹叶如霞。因境界清幽,被明朝人称作“石洞绝尘”,为古时历下十六景之一。

整个院落,被绿荫覆盖,显得郁森清凉,历为避暑胜地。因院落幽静,再加素日常闭,很少有人来此游览,故亭曾悬匾额“飞尘不到”。 

寺门外西南上方的山崖上刻有“第一弥化”四个篆体字,每字约有4米见方。1924年由济南道院掌籍弟子何素朴主持镌刻,为济南地区最大者。“弭化”是道教“消失”的意思,这里指可以化解一切灾难。

清蒋士铨虞美人词曰:

历山耕者知何处,田畔山如故。女墙如带指城中,别露平畴尖翠二三峰。依山凿佛人争拜,生怕金身坏。不知是佛是山灵,都说城南山似佛头青。

城中仰看山容好,山上看城小。半城斜日二分秋,别有一分秋色在僧城。城南马车山前路,几许来还去。高人难得住山缘,却似鹊华相望不相连”。


山东自驾游网 ,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携子初游(卌九)----云径禅关兴国寺
喜欢 (0)
[微信打赏]
分享 (0)
关于作者:
山东自驾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