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推荐使用最新版火狐浏览器和Chrome浏览器访问本网站

携子初游(廿七)----轻舆弃鞍回马岭

山东攻略 山东自驾游 11年前 (2013-08-06) 218次浏览 0个评论

携子初游(廿七)

----轻舆弃鞍廻马岭

携子初游(廿七)----轻舆弃鞍回马岭

在岱顶虽然没有看到壮观的泰山日出,但是旭日却早已按时升起。玉皇顶上的云雾一点点的悄然退去,金色的阳光映照着巍峨的山巅。

稍事休整,爱人恐冰儿乏累,意欲乘索道而下。余言凌晨登山时一片模糊,好多景致未能详观,若索道而去定会留下遗憾。问之冰儿能否坚持,冰儿答曰:没问题!余心大喜,补充能量后开始沿原路下山。

携子初游(廿七)----轻舆弃鞍回马岭

夜色中登山虽然很累,但是在夜幕中尚未感艰险。现在天色大亮,弯曲绵延的十八盘山道终于显示出了它的陡峭与壮观。

走走歇歇,在泰山挑夫的感召下,经南天门、升仙坊,终于回到了中天门。此处为泰山路途之半,自此下山当会领略更多美妙的岱宗胜景。

携子初游(廿七)----轻舆弃鞍回马岭

在中天门北石崖上,有张爱萍将军题刻王维《送别》诗句“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意为上得泰山,不要问有云无云,泰山的云是无尽的,什么时候都可以看到。

携子初游(廿七)----轻舆弃鞍回马岭

中天门之下重峦叠嶂,形势险要,峰回路转,陡绝难行,景色十分秀美。跨盘道巍然而立一座双柱单门式石坊,坊额题曰“回马岭”,意为若骑马上山,至此岭路陡绝,马不能再上,只好回马。

携子初游(廿七)----轻舆弃鞍回马岭

回马岭之名初见于唐大历十四年(779年)《双束碑》中。坊后盘路陡绝,梯云御风,行使险要。“回马岭” 石坊始建时代无考,民国二十六年夏(1937)吴绍曾重修并题。

此处古称“石关”,又名“瑞仙岩”,传为宋真宗回马处,乾隆帝在登泰山时曾在此赋诗:瞳昽日照紫芙蕖,石登盘行路转徐,传是真宗回马处,当年来为奠天书。至今摩崖石刻仍保存完好。

携子初游(廿七)----轻舆弃鞍回马岭

乾隆题回马岭诗碑

为奠天书策马来,崎岖难进遂因回。

泰山何弗如林放,不受祥符捷径开。

丙申暮春月中浣,御题。

此碑在岱庙汉柏院东碑墙上,碑高97厘米,宽约105厘米。诗文6行,满行8字,字径10厘米,行书。今残缺前2行,仅按《泰山志·天章》所载补齐。此诗作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

携子初游(廿七)----轻舆弃鞍回马岭

然而从历史记录来看,宋真宗赵恒来泰山封禅并不是骑马上山。宋大中祥符二年立于泰山脚下岱庙的《宋真宗封祀坛碑》中记述:“上乃乘轻舆,陟绝嗽,脐日观,出天门。”这里的登山是指攀盘道石阶,“轻舆”应是指山轿而不是马车,也就谈不上回马。

携子初游(廿七)----轻舆弃鞍回马岭

明萧协中著《泰山小史》和1986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泰山导游》认为,“回马岭”之名是唐明皇李隆基于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骑马登封泰山时,至此山势高峻陡拔,马不能上而得名,《旧唐书·礼仪三》中也有“玄宗御马而登”的记载。

携子初游(廿七)----轻舆弃鞍回马岭

李白和唐玄宗李隆基是同时代的人,他的《泰山吟》六首流传很广,其中一首描绘唐玄宗李隆基骑马封禅泰山的情景:“四月上泰山,石平御道开,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由此可见,唐玄宗李隆基骑马登封泰山是确信无疑的。

携子初游(廿七)----轻舆弃鞍回马岭

《汉官马第伯封禅仪记》中记载: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登封泰山时,“是朝上山骑行,往往道峻峭……乍步乍骑,且相伴至中观留马。”由此可见,当时的回马岭实在是峻峭陡险,皇帝也只好“留马”攀登。

清末著名学者,杨度先生的老师王闿运先生也倾向这种看法,他在登泰山时赋诗《回马岭柏树歌》中云:“霍家都尉死山头,汉武匆匆旋玉轮,自此群臣陪法驾,行至松前尽回马。”

携子初游(廿七)----轻舆弃鞍回马岭

不过,到了清代回马岭却没有留住乾隆皇帝的马,他的《回马岭诗》这样写道:“昔人回马地,进马跋岩扃。夫子有明训,功毋一篑停。”诗中说宋真宗骑马至此而归,而自己却跃马直达岱顶,讽刺宋真宗是功亏一篑,半途而废,殊有踌躇满志之感。

携子初游(廿七)----轻舆弃鞍回马岭

这首五言绝句镌在回马岭西的山崖上,写于乾隆二十二年。

昔人两句:昔人,指宋真宗。跋,登。扃,门户;岩扃,指陡峭如门的山崖。言昔人骑马只至此地,而我却骑马从此继续升上陡峭的山崖。

夫子两句:夫子,指孔夫子。《论语·子罕》:“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言孔夫子有过明训,譬如筑山,不能差一筐土,差一筐土完不成就是功亏一篑。

这些传说无非是皇帝骑马到泰山封顶许愿,由于峭壁悬崖,举步为艰,不得不折马重返的意思。

携子初游(廿七)----轻舆弃鞍回马岭

还有传说乾隆南巡路经泰山脚下,他被这里的景色所陶醉,决定暂作停留,御驾登泰山之顶,饱赏岱岳风景。虽说乾隆盛世,政通人和,然而年年少不了个别地区蝗虫漫野、洪水泛滥之灾。但是泰山一带有神灵保佑,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自然是乞丐背井离乡、讨饭要食的首选。

携子初游(廿七)----轻舆弃鞍回马岭

这天,有鸣锣开道,高悬皇家旗帜的浩浩荡荡大队人马上山,乞丐们当然不会失去这天大的机遇,他们聚集路边,人人伸出骨瘦如柴的双手。此情此景正好进入乾隆的眼帘,他感叹道:大清天下,皇恩浩荡,如此之多讨要之人,朕亏为一朝人王地主。遂令随从大臣立即打发讨要之人,随从所带银两能有多少,很短时间便散尽告急。

携子初游(廿七)----轻舆弃鞍回马岭

这时,乾隆开始口吐狂言:皇家有的就是银子,朕就不信不能打发来乞之人。说着他随即下昭:泰安州、济南府库存银两统统运往泰山急用。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一州一府的银两虽拉了好几马车,然而却没有打发多少时间,还是处处伸来的手,层层讨要的丐。

携子初游(廿七)----轻舆弃鞍回马岭

这时天色已经很晚,去京城调拨银两也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情,因此只好待明天再说。好歹等到天亮,一大臣速报,路边之草棵中发现大批给乞丐的银钱。乾隆纳闷,立即随大臣外出查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了一大跳,知道自己已经惹了大祸。

携子初游(廿七)----轻舆弃鞍回马岭

原来,他的狂言正好被路过巡查的山神爷听得一清二楚。山神爷看不惯这个口吐狂言、不知天高地厚的人皇地主。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山神爷略使法术,草木出动,这才上演了一出全草皆丐的“把戏”。

携子初游(廿七)----轻舆弃鞍回马岭

这时,明智的乾隆立即率众烧纸点香,九叩十拜,表示忏悔。仪式过后,羞愧难当的乾隆立即打道回到京城。自此乾隆皇帝再没有南巡,再没来一次泰山。事情过后,人们为了纪念,便将此地取名回马岭。

携子初游(廿七)----轻舆弃鞍回马岭

满招损,谦受益,实乃天道。口狂言,语放肆,定遭惩罚。传说就是传说,然而传说却有传说的道理。

回马岭东西崖勒刻清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回马岭》诗三首,是泰山风景区著名景点。

回马岭坊后盘路岌岌险峻,不仅山势陡峭,盘路也十分曲折,盘路的中间一段自东南而上又向西北转折,形似马蹄,故叫“马蹄盘”,盘道一侧题刻“勒马回看岱岭云”。

携子初游(廿七)----轻舆弃鞍回马岭

回马岭岭巅有红墙灰瓦建筑一座,此即泰山“药王殿” 殿内祀唐代药王孙思邈。药王殿西有殿宇三间,坐北朝南,前廊式五脊歇山顶,内供观音、普贤、文殊三菩萨,因称“三大士殿”。观世音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浙江普陀山就是她显灵说法的道场,所以又称“南海观音”;文殊是智慧的象征,手持宝剑,坐骑狮子,她的道场在山西五台山;普贤主持佛的理德,大德行善,道场在四川峨眉山。三大士殿创建年代无考,明、清均曾重修,后圮,上世纪80年代重建,基本上保留了清代风格。

携子初游(廿七)----轻舆弃鞍回马岭

站在殿前远眺,东为十峰岭,峰峦重沓,夏云奇多,古称“云岩”;西为九峰山,重山横亘,绵延数里;西南方是云头埠,怪崖突起,烟云中若人立,似兽蹲。

携子初游(廿七)----轻舆弃鞍回马岭

  再往北是鹰石涧,因涧的东侧有一块高耸的巨石,如鹰而名。溪谷之上建有石桥,俗称“步天桥”,桥北是十二连盘,直通中天门,共有666级。

在盘路的西侧有集《兰亭贴》题刻:“峻极永其天,云云迩已迁。临风俯万类,怀古一幽然。”

“勒马回看岱岭云”,登上回马岭也就看到了壶天双层谷,又是一种新感受,几经峰回路转,心情豁然开朗,回首瞭望前山云浪,回味着乾隆皇帝“进马跋岩扃”自豪情景,一种战胜困难之后的愉悦之情油然而生。

携子初游(廿七)----轻舆弃鞍回马岭

山中人诗曰:

山道曲折陡峭盘,绝献轻舆弃雕鞍。

玄真汉武不如我,契子携妻破夜残。


山东自驾游网 ,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携子初游(廿七)----轻舆弃鞍回马岭
喜欢 (1)
[微信打赏]
分享 (0)
关于作者:
山东自驾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