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推荐使用最新版火狐浏览器和Chrome浏览器访问本网站

玉函山:悠久的历史 厚重的文化

山东旅游信息 山东自驾游 14年前 (2010-10-14) 200次浏览 0个评论

  打开浩瀚的古代典籍,在六朝人所著的《汉武故事》中,记载着汉武帝东封泰山时顺便求仙海上与西王母相交的传说。等到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据此改编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是济南的玉函山上有一种奇怪的鸟,长着青色的足、赤黄的嘴、火红的额头,配上白色的翅膀,令人惊奇万分。这种鸟乃是西王母的使者,专门负责守护西王母藏在山上的玉函。汉武帝在山上得到了玉函,玉函却在汉武帝下山时化作神鸟飞走了。

  然而,在段成式的记载之前,隋代的先人们已经涉足了这座神奇的大山。据山间西佛峪寺造像间已知的题刻记载,一位叫做杨静太的妇女于开皇四年八月初十来到这里,首先在山阴新月形天然石厦之间开凿了佛像,其残字尚留存在第三龛下。五天后的中秋之日,另一个叫做刘洛的人紧随而来,他在题记中自称为“七佛主”。

  之后,隋代人夏树、殷洪纂、罗江、王景遵、傅郎振、罗宝奴、张竣母桓、颜海夫妇、僧人智定等形形色色的人士先后在这里敬造佛像,共同祈求幸福平安。这个造像和题记的过程一直持续了近三百年,直到唐大中十年左右才宣告结束,其间一共为我们留下了33窟88尊精美的造像和19种题记。

  唐代大中十年沙门义初题名之后,僧侣们在山巅建造了兴隆寺,等到宋代则改为了道教的泰山行宫。绍圣元年晁补之知齐州(今济南)不久,被贬为亳州通判,他回忆起玉函山的景色,在远方作《谯郡对酒忆玉函山》一诗,怀念在济南的美好时光。元太宗七年秋,元好问再至济南,南望玉函山,重提汉武旧事。不久,山东北路都转运使廉公亮对玉函山进行了整治。随后至元六年,济南著名文学家张起岩和廉公亮等众官僚同游西佛峪,命历城人李止作《游函山西峪记》称:“北望平畴如蔬圃药畦;东北瞰府城,若棋局然;而鹊华诸山罗列起伏如拱向者,信奇观也。”并将此记刻于崖上。

  等到明代,济南诗派早期诗人刘天民居济南城西锦缠沟,由晁补之“齐州西楼对此山”之句而自号函山,著作称《函山集》。后代诗人多以寻找刘天民的名义登此山,称“先生何处睡,寻入乱山中”。当时的济南诗人李攀龙、许邦才、于慎行等也纷至沓来,留下了众多的诗篇和著作。

  明清时期,山巅的泰山行宫改为碧霞元君祠,筑南天门和三大殿。清康熙十一年,在西佛峪寺边建造灵官阁。官府随之整修盘路,命名为“十八盘”,并立禁路碑加以保护,面貌焕然一新。道光年间,马国翰起于济南,成为一代大家,他编纂了《玉函山房辑佚书》,著《玉函山房藏书簿》、《玉函山房文集》、《玉函山房诗集》,使得玉函山借其著作名满天下。

  西佛峪诸泉

  玉函山阴,共有三峪,自西而东分别为西佛峪、柏石峪和花山峪,这些山峪随处皆泉,是大山的钟灵所在。 西佛峪,“丹柿满谷,异境天开,其内有蕊珠泉”。蕊珠泉,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在佛峪寺新月形石厦“岩若窟”之下,为玉函山第一名泉。泉水由岩壁上渗出,滴入下方人工开凿的方池。因水流撞击,池内常有水花泛起,状如蕊珠,故名“蕊珠泉”。夕阳返照之时,从远处看去,犹如一道金线,称为奇观。泉水盛时,整个岩若窟水泻如瀑布。清代济南诗人杨致祺描写此景说:“飞瀑半空落,悬流万仞直。”

  蕊珠泉所在的佛峪寺西端,为灵官阁,自阁西南行可至鼓楼峰。这里山势回旋,悬崖峭壁直立,如在天井之间。悬崖边有小路可行,如履云梯,东侧林间路旁有泉名鹁鸽泉,泉水出自一石岩下,积于岩前,盛时直下深渊,旱时则断流干涸。泉因四周多野生鹁鸽而得名,为山间鸟兽饮水之处。济南诗人方启英诗说“野鸟频呼侣,山猿自饮泉”,是极为恰当的写照。

  佛峪寺下,有泉名灰泉。据清雍正十年住持僧人通惠所立的《西佛峪石灰泉碑记》说,玉函山俗名兴隆山,山上传说有很多神灵。佛峪寺下的山坳间“有惠池澄清”,该泉为佛峪寺所属之地,历来僧侣借助泉水生活,所以只能供僧众所用。后来周围各村也来取水,自然不能为僧徒满意,因此大家商议后立此碑,划清用水界限以告民众。最终各庄人士商议后得到的结论是“止许峪口拾人度用”,其他人等不能再来这里取水了。由此可见,当年的灰泉名叫“惠池”,水量很大且泉水澄清,是大山钟灵的所在。

  灰泉西北山半,有泉因水势很大而名大泉。泉在一巨岩下出,积于一三角形小池中。今人在池东壁雕一龙首,将泉水导入新建的蓄水池,作为四周消防的水源。泉上小亭翼然,泉畔垂柳婆娑,由亭内南望玉函山主峰,则如画在眼前。另外,西佛峪内还有一小山峪名石榴峪,有泉今俗称石榴峪泉,汇为四方池,上着栏杆,或者就是《济南府志》所记载的已经消失的“云外泉”。

  玉函山主峰之上,帅旗峰壁立万仞,兴隆峰古迹众多。兴隆峰上除了碧霞元君祠以外,另有一座不知建造年代的三教堂。有趣的是,此神庙的正门面北,虽不合常制,却可直瞰济南城,当是故意为之。三教堂的后面,有王母池泉,其名衍自西王母,泉边花草丰茂,冬季则可观雾凇,是山顶唯一的水源。

  柏石峪和花山峪

  自西佛峪而东,第一座山峪为柏石峪,峪内有村名柏石峪村,不见史志记载。如今古村因开发建设,已经没有人烟。荒村寂寥,从残存的建筑来看,全为青石垒砌,并且整个山峪翠柏青葱,生长着草药“仙鹤草”,在北方比较少见。

  村南帅旗峰山崖下,有名泉取泉水充沛之意称沛泉。泉池为正方形,青石垒砌,东壁上嵌泉名碑。据题字可知,泉池重修于道光元年(1821年) 三月,下署名“东十六里河白石峪公立”。池底是一整块巨大岩石,泉源在泉池南壁下,从崖间众多细小的洞隙中流出,水盛时溢出方池,漫山而流,为峪内奇观。

  出柏石峪东去,是玉函山花山峪。花山峪形制狭长,幽远深邃。峪内花山峪村建于明洪武年间,如今已经基本没有了常住人家。清代济南诗人徐子威曾与友来游,作《秋日同孙峄南、董松南访花山峪井葆泉,次孟襄阳〈过故人庄〉韵》一诗,诗中说这里的景色是“山山遍石花”。另一济南诗人乔岳在《花山峪》诗中则说,这里的山石状如“螺旋”。由此可知,此峪因山石奇特如花而得名。

  玉函山,名源出自汉武帝,胜兴则莫过佛峪寺,而其灵秀之所在,还是赖于山间的诸多汩汩清泉。正所谓“红叶古岩阴,苍松野寺深。斜阳明岭背,秋水静禅心”。


山东自驾游网 ,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玉函山:悠久的历史 厚重的文化
喜欢 (0)
[微信打赏]
分享 (0)
关于作者:
山东自驾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