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推荐使用最新版火狐浏览器和Chrome浏览器访问本网站

红色旅游印象之——延安

山东旅游信息 山东自驾游 13年前 (2011-01-18) 174次浏览 0个评论

  到延安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一轮秋月,清亮、寂静地跟在我们车的上方,默默,伴我们行走。远眺之下,象一朵刚刚盛开的雪莲花,洁白无染的悬挂在天空上,妖娆着。

  轻柔的月光,细如绸缎般,轻洒在安静的大地上,翩翩,穿过车窗,泊在我们的身上,手上,头发上,温暖而朦胧。有一种平静的安祥在心头漫延。在这延安的中秋夜里,月光牵扯着我们心中遥远而温馨的思念,柔和地生出丝丝相思来,怀了心事,静默无语。

  

  九月的延安,夜风习习,凉如秋水。月光把一切都染成温馨的淡黄色,路边,有虫子在草地里吟唱。

  穿过霓虹灯闪烁的延安市区,车子载我们进了位于杨家岭附近的石窑宾馆。导游说,窑洞分两种,一种是土窑,一种就是我们今晚住的石窑,这是目前延安最好的窑洞宾馆。宾馆的窑洞依山而建,层叠而上,约有八、九层之高,每层有窑洞近30间,每间窑洞的门口挂一个大红灯笼,每当夜幕降临时,窑洞的红灯笼便开始星星点点亮起来,古意盎然地在山坡上招遥,十分壮观。

  我相信对泥土的亲近是与生俱来的,它就象万物依赖土地才能生长一样。我们在见到石窑的一瞬间,情不自禁欢呼起来,虽然已是夜色浓稠时分,大家都还饿着肚子,且一天的劳顿已是疲惫不堪,但站在披红挂彩、灯火通明的石窑面前,看着一轮秋月下,黄土坡之上的精美画面,骨子里的喜欢,所有的疲惫一扫而光,仿若闻到泥土的味道一样,亲切感,油然而生。也不管导游是否拿到房间,行李,就那么往树底一扔,不管不顾全部都在拍照。

  退了团队餐,要自己到外面尝尝本地美食。出了石窑,才感觉,风很大,晚上的延安已经很冷了。大家都穿得单薄,本来是想,走走不远就有大排挡,吃了东西就会暖和起来的,走了好久,还是走不出窄小的长巷,更是看不见诸如夜市一类的门面。于是问当地老乡,哪里能找到吃的,“远着呢,坐车去吧”老乡道。

  住的地方实在算不上热闹地段。无奈,叫了三轮车,男同事坚持要边走边看,女同胞说什么也不干了。上了车,却无凳坐。蹲在无顶无棚的车斗里,冷,双脚又酸又麻,真是难受。车上,几个女的抱做一团,一直笑,一直纳闷,载人的车,怎么就没有凳子呢?笑声回荡在黑鸦鸦的夜空,车子在坑洼的地而碰撞出丁丁咚咚的声音,却也为这样的冷清之夜增添几抹温暖。车在黑黑的小巷里行走了一会,停在一开阔处,走几步就是热闹的几家烧烤摊点,几颗大树下,一只只桌子上,坐着许多的人。

  要了煮粉、烤羊肉,烤牛肉,还有一些我叫不出名的地方小吃,还要了酒。酒是“延安”酒,一种高度本地酒。开始几位男的问老板有没有延安特色酒,老板拿了“劲酒” 来,惹来大家一阵笑,这哪里是延安产的呀?老板问别的酒行不,都答只想喝本地产的。于是急忙忙跑到商店买了标有“延安”的酒来。嗯,这个好。这下男同事满意了。

  月儿满弦的时候,有大片月光掉落身上。身后,是一些背着大背包的食客,在频频碰酒,聊天,惬意的微笑,映在他们的脸庞上。我斜靠着椅子,歪着头,慢悠悠喝茶。在不远的树下,那双不断翻转着肉串的男人的手,进入了我的视线。有些暗淡的树下,火苗将他的脸映得通红,被火灼热的汗水隐约可见,他眯着眼,灵巧的翻转着手下肉串,那些肉串,在火苗上冒着烟,“滋滋”响着,烟雾弥漫里,飘带着一股烤肉的香味。夜幕下的延安,月光将一切都染得很暧昧,有思念在恣意流淌。

  摆上从家中带来的月饼,将它们一个分为四块,放在桌子中间,饼的香味便弥漫开来。等待上菜的时间里,身边的食客已经异了人。晚风里,一个中年妇女,推着小车在吆喝,大家便齐簌簌低了头看,是一些凉拌小菜,要了一些鸭脖子、鸭掌,大家便也顾不得斯文,手抓起来就啃了,我也不例外。只一会功夫,要的东西一一上齐。酒满上,大家举杯共饮,互祝中秋快乐。平素只喝红酒的我,那一刻,什么也不想,竟将一小杯白酒一饮而尽,虽然有晕呼呼的感觉,却甘愿在这样的月夜之旅中沉沦。闭上眼,闻到了心里飘散着轻盈的味道,那是快乐的味道。突然的轻松象潮水般,淹没我全身。

  

  是在鸟声如歌的清晨,走进枣园的。踏在枣园绿如铺毯的草地上,心,宁静而安祥。漫步在领袖曾经走过的路上,凉风徐来,抱满怀泥土香。流连在中央书记处会议室、作战研究室、休息室和机要办公室的周围,一颗颗绿莹莹的枣树像是抹上了菜油似的,苍翠欲滴,让人禁不住喜欢。往里行,绿荫深外,便是那一排排,一座座带了围院的土窑洞了。

  这些窑洞,依次住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共高层领导。凝视这些曾经是一代伟人工作和居住过的窑洞、木门,半开的花格子窗户,简陋的床,简单的家具,主席坐过的藤椅,那盏主席用过的小油灯。仿佛将我们带入那往昔的峥嵘岁月,看到那些土窑的灯光彻夜不息,主席在窑洞里奋笔疾书、周恩来与士兵一起比赛纺线、朱老总抡锄开荒种地……

  昨天的历史定格在这些窑洞里,窑洞的历史又在向我们讲述着昨天的故事,它朴实得如同一捧黄土,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奇迹。在延安,在枣园的窑洞里,陈列着简单与清贫,却显示着中共高层领导人的睿智与伟大,向世人讲述着一代伟人是如何叱咤风云,指点江山,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

  

  枣园门口,一条小路在枣树的遮蔽下,安静、不动声色的接纳着每天匆匆的脚步。墙边,一个当地人称为“老汉汉”的男子,头扎白羊肚手巾,系红腰带,腰杆子里挂着一只小鼓,正“咚咚咚”边敲边跳,不时用高亢的歌声唱着,在吸引游客。不由得想起贺敬之《回延安》里“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笔,红旗飘飘把手招。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从们迎过延河来。满心话登时说不过来,一头扑在亲人怀……”的诗句来。眼里的老人是如此朴实,他的腰鼓在吸引着我,他的歌声让我驻足,忍不住走近,问多少钱唱一首,老汉笑了,“随便给”。

  因为喜欢,我们听了他的歌。就那么在枣园的门口,围拢了下来。老汉汉先是来了段激情的安塞腰鼓,舞姿优美得你无法想象他已经是上了年纪的人,然后,用满含沧桑又略显女声的嗓音,把一首“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演绎得淋漓尽致,听得我们“啧啧”叫好,直听进心坎里去。而他用陕北民歌清唱的“东方红”,更让我找到一种振憾灵魂的感觉,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沉浸在他的歌声中,陶醉着。一直以来,都喜欢听柔情的歌声,但我相信,那一刻,那种豪迈粗犷的嗓音,那种几近舞动山河的腰鼓舞,于我,才是最美妙的。

  在杨家岭中央七大会议旧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场布置一如当年的样子,在这里,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确定了毛泽东思想的领导地位,集中全体党员的意志,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进了党章的总纲之中。

  有笑声传来,落在会议室前的绿树下。一群中年男女,穿了当年的军装,正在摆着向前进的姿势拍照。阳光下,穿流不息的人流,密密麻麻,包围着风景如画的杨家岭,人们每到一处,都怀了无限的敬意,凝神静思,拍照留影。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全体人员合影的照片前,我久久伫立,那一刻,阳光斜斜映了下来,柔软的光把杨家岭的一切都泊上了一层圣洁的光环。我和我的同事,也随着人流,走走停停,停停走走,那样闲散的时光,一大片叫做感染的东西轻轻砸进心窝,扭头去看毛主席种过的菜地,与江青住过的窑洞,拿着相机,拍下窑洞前的小石桌、主席开垦的土地,还有,雄伟依旧的小礼堂,并在所到之处,留下自己的身影。也许,在将永恒的历史定格在自己生命里时,留给人们的,除了珍贵,便是肃然起敬了。

  离开延安的时候,更多的是不舍,禁不住频频回眸。那如今已经成为一种景观的窑洞,那些美丽的糊着白纸的格子窗户,窑洞门前挂着的果蔬,还有那象征着革命圣地的宝塔,都似有一种情怀在牵扯着我,让我的心里蓄满一种敬仰的情绪。

  靠在车窗边,轻轻呼吸,驶过滚滚的延河水,身后的延安越来越远了,西斜的阳光将宝塔山浸染得缭绕着一层淡淡的雾光,远远看去,显得庄严肃穆,延安的圣洁如清新的晨曦,映在车身和我的身上,印在脑海里,将思念拉得长长的,拉进记忆深处。抹不去的,是对延安深深的敬意,是延安的窑洞和枣园的绿,还有那枣园门口打着安塞腰鼓,用陕北民歌清唱“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老汉汉……


山东自驾游网 ,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红色旅游印象之——延安
喜欢 (0)
[微信打赏]
分享 (0)
关于作者:
山东自驾旅游攻略~